香港教区伤残人士牧民中心庆祝成立二十五周年,成员除了服务伤残教徒,也透过不同活动推动伤健共融。
中心联系并协调相关组织的伤残人士牧民工作,也举行弥撒、为智障人士而设的「乐融融」慕道班等,近年也为照顾者举办灵修培育活动。
委员会主席冯佩琪:期望伤残人士能融入堂区
教区伤残人士牧民委员会主席冯佩琪于早前对本报说,他们到堂区分享伤健共融信息,也为大小弥撒提供手语翻译等支持,希望堂区教徒更接纳伤残人士,她说:「我们希望伤残教友都能回到自己的堂区参与弥撒,而堂区亦能具备相关服务。」
冯佩琪喜见有堂区信徒希望多了解伤残人士的需要,惟近年中心少了义工加入,她希望借着廿五周年活动鼓励信徒关心伤残人士。
「当初我到中心做义工的时候也不懂手语,而义工重要的是与伤健人士同行及陪伴。」冯佩琪长年担任聋人牧民小组义工,她指组内的成长让她克服人生低潮,她因而希望继续帮助有需要的人。
伤残人士牧民中心创于一九九三年,由何文田恩主教小堂改建而成,这座石屋平房设有办事处、录音室、辅导室、点字书制作室及多用途室,多年来凝聚不少伤、健成员。
中心主任梁婉蕙:堂区提供友善设施
谈到伤残教徒的生活,中心主任梁婉蕙对本报说:「视障教友到自己所属堂区参与礼仪,个别可协助礼仪服务,利用点字礼仪书成为读经员。」
她说,堂区如有需要,可向伤残人士牧民中心取得点字礼仪书及歌集,部份堂区已提供四福音及歌集的点字本;这些点字包含声母、韵母、声调,让失明人士凭点字认字。
不过,好些视障和聋哑人士需要有人协助前往圣堂参与礼仪,伤残人士牧民中心便推动堂区成立小组,梁婉蕙期望未来会有更多小组去帮助他们扎根于堂区。
伤残人士牧民中心曾于二○一二年作出全港堂区的无障碍设施调查,借此鼓励信徒关心伤残人士的需要,梁婉蕙指近年新建的圣堂具备无障碍设施,旧圣堂亦透过改建去便利教徒。
委员胡玉英:团体内互相支持
对于有伤残教徒因公共交通配套不足而少参与教会活动,委员胡玉英指复康巴士服务预约不易,他们「只能每月预约一次共六架复康巴士,接载伤健同心牧民小组约五十位成员于每月首主日到中心聚会」;故此他们期望中心能再次提供复康巴士,去接载他们到中心参与活动。
胡玉英育有一名伤残的儿子,她指照顾者也会担心自己老去,难以再照顾儿女,不过她在伤健同心牧民小组与其他成员一样,都能够在信仰中互相鼓励。
委员麦家仪:中心需要青年义工
另一委员麦家仪说,伤残人士的需要各有不同,但都需要年轻义工帮忙,她期望伤、健成员能建立长久的友谊。她又称,堂区早年亦主动成立「信和光」团体,团结相关家庭,并帮助智障信徒认识信仰及融入堂区,她与儿子亦受惠其中。
麦家仪指「信仰也有受苦的一面,基督受苦,而教友一生把伤残奉献给天主」。
她说,过去廿五年间,众多义工与中心一起成长,故此期望青年信徒也能分享这份经验,与伤残人士一起学习去面对苦难。
与此同时,中心一直透过培育及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推动伤健共融,早前亦有公教学校学生前来探访中心及认识附近社区,作为其他服务学习经历。
谈到未来发展的挑战,梁婉蕙认为,「纵使有不同的困难,但不同的义工及成员都在互助互爱的情况下去协助大家」,而为成员都能「肯定伤残人士在基督救恩中的角色,他们的残疾就像背负十字架一样,成为救恩的标记」。
为庆祝银禧,中心将于十月廿七日举行开放日;十一月廿五日则假善导之母堂举行弥撒,晚上则举行宴会。(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