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传到中国近千年里,耶稣会士不论是郎世宁修士,或是汤若望和利玛窦神父等,遇到最困扰的问题,相信就是「拜拜」,这里不是说「再见」,而是指「祭拜」。
昔日「天主教不准拜拜」是华人不信天主的最佳借口。华人自古以来逢年过节都会在家忙上三、五天,准备丰盛食品来敬天祭祖。皇帝每年在天坛隆重地举行祭天大礼,这些祭拜逐渐成为华人的传统民俗习惯。
可惜的是,天主教传到中国时,西方传教士在未真认知下,竟误认为这是祭拜牛鬼蛇神的偶像而禁拜,令华人难以接受。在一般家庭里,若有人突然领洗入教,仿如「九二一大地震」,家里来了一位怪人,大家一起用餐时,还要等他唸完《饭前经》才能开饭。春节和中元节等在家祭祖时不肯拿香拜拜,而是以敬礼祖先。
一九四九年自大陆人民逃奔台湾,逃避共产党的统治,一大批的国籍和外籍神职人员和男女修会会士也顺着时势,来到台湾推动福传和牧灵使命,在各教区几乎密集到「乡乡有一座教堂」。
五十年后的今天,回顾天主教在台福传成果,颇让人惊讶的是「眷村」、「原住民部落」亮出最佳果实,街坊的一般住民还差强人意。如今领导天主教会的主教团成员都是本地人,对台湾教会与本地生活习俗等文化融和有很大助益。
于是,可以看到台湾教会本地化的「潮流」下,教徒不仅可以逢年过节在家祭拜祖先,放祖先牌位(不是民间神祉位牌)也变得可接受。在坟墓前跪拜烧香也没被禁止。
说到本地化,每日或主日在教堂里的「感恩祭」(弥撒),教外人一般都「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不知指的是何物。忽发奇想,若从华人眼光和习俗来重新订名,最适宜的就是「祭天礼」,对台湾人而言,就是「拜天公」啦!
又例如,台湾商店每月逢初一、十五日都在大门口前摆放桌子,上面放著食品和水果,老板和全体员工顺序地到桌前拿着香朝天拜了又拜。天主教徒又可否每逢守瞻礼六或各瞻礼日,在店前举行这种「小拜天公礼」?当然,桌上只是摆放一座小十字架,奉乳香代替烧衣纸。
还有,佛教有「禅修」,天主教有「避静」,对外教人也不是语意不清,不过可能改为「静思营」、「静修营」,会让人更易于理解。
为一些教友,这种讨论可能一时接受不了,但只要没有挑战教义教规,甚至让新教友或慕道者搞清楚教会礼规的红线,大家主动提出建议,既能促使天主教更好融入华人社会,也能增加教友间的互动,展现教会活泼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