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统治苏联长达几十年,在他一手建立的铁幕后面,后来款款走出不少古典音乐的演奏奇才,风靡震惊了西方世界。
最出名的,是钢琴大腕里赫特(Sviatoslav Teofilovich Richter)和小提琴之神大卫·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
里赫特很受西方音乐界推崇。听他50年代“出道”时弹奏的莫扎特第20号钢琴协奏曲(Grammophon,2001年重新翻录),流畅而有张有弛,特别是第二乐章浪漫曲,听后回味,“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且,里赫特当年弹的那架钢琴还是有问题的,换作挑剔的米凯兰杰利,铁定拒绝――于是乎,对比听听老米先生在完美的钢琴上弹奏的同首乐曲(Grammophon,与北德广播乐团合作),音色果然傲慢而富有贵气,演绎精致规范,而里赫特大叔的弹奏表面上随和得多,内里却也十分平衡精准,有学院派的深厚影子,两者难分伯仲。不过里赫特的有些演奏,有过于霸道之嫌,例如他和蒙特卡罗国家歌剧院乐团合作的格里格钢琴协奏曲(EMI),他晚年的个别贝多芬奏鸣曲,以及他参与的柴可夫斯基钢琴三重奏,有时候真让人怀疑是录音出了错。
奥伊斯特拉赫的风格则谦和中庸。听他的贝多芬G大调浪漫曲(Grammophon,1995年翻录),琴声透出坚实的韧性,让人奇怪地觉得像是被某种“生命之重”碾轧过,形成“宽而扁”的声带。一般来说,顶尖的小提琴音质当趋于圆润饱满、粒度清晰,但太讲究“圆度”和精巧会显得冰冷,“宽而扁”的音色却拙朴端庄。所以,有人认为奥伊斯特拉赫的小提琴诚挚温暖,具有悲天悯人的气度。他和奥伯林(Lev Oborin)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钢琴奏鸣曲很柔顺,尤其是第五号《春天》,充满对季节和天地的亲切和崇拜。
为何肃杀和严酷的铁幕后面,“古典幽灵”为数众多:另有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指挥大师穆拉文斯基,大提琴巨匠罗斯特波罗维奇等?
有学者指出,苏联的极权社会,“它组织起来并不是为了追求幸福、自由、正义和个人关系,而是为了战斗”,齐心协力达致宏伟目标――就像中国举国体制竭力争取奥运金牌总数,这么多古典音乐“冠军”一起涌现出来,正好说明它更多的是“集体荣耀”。
这么分析并不否认奥伊斯特拉赫等人是天才,金牌是货真价实的。还要指出,俄罗斯文艺精英拥有深厚的优秀传统(古典音乐领域就有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以及伟大的良心,其根基很难被动摇和摧毁。回顾光辉的明证:在两个臭名昭著的专制制度下,沙皇时代诞生了“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斯大林时代依然升起了“俄罗斯诗歌的月亮”阿赫玛托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