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亚社.台北讯】台湾大学开始收取大陆学生,两岸进入和平新境界。然而,全台天主教学校却徘徊在十字路口。
它们面对选择走向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的“国际学校”,或坚守在地化的“本土学校”;或是成为学费高昂的“贵族学校”,还是回到收容贫穷或突遭不幸境遇家庭子女的“爱心学校”呢?
天主教会在台湾创办学校,自静修女中于一九一七年在台北市正式招生至今将近一个世纪。在五零年代,自大陆撤退来台的天主教修会开始复校,紧接着的十年,各教区和修会更扩大到各县市内创校,这股复校潮更因天主教辅仁大学带到高峰。
可是,至今过了半世纪,台湾经过民主自由的洗礼,教会的五所大专院校、卅二所中学、十所小学和一所外侨学校却面临官方利用法治执行“保护公立,阻扰私立”,造成都市和乡村学校差距越来越大,私立学校生存越来越陷入困境。
基于团结是力量,二零零五年间,在辅大黎建球校长催生下,由这四十八所学校组成“天主教学校校务发展协会”,希望借由每年举办的会议与研习,增加彼此间交流及经验分享,互相学习支援,解决困境。
面对这种转换时刻,辅大上周庆祝在台复校五十周年,暨复校校长于斌枢机百秩晋十诞辰,更适逢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时机,特地举办论坛,邀请本地重要大学校长和教育部主管共同讨论,和天主教中学校长分享治校经验。
在论坛上,与会者谈到招生就有少子化、国际化、大陆生、高龄老生问题;说到经营学校有世俗化、职业化、低廉化、民粹化、评鉴化、市场化、制度僵化、吸引力、竞争力的商业滋味;祇有在讨论天主教学校时,可以稍为听到教育使命、资源共享和整合、神恩、爱的社会、福传使命等正面信息。
台湾自八一年开始少子化现象,在二零一六年全台大学招生名额将高达廿四万余人,首次超过十八岁学龄人口的十九万余人;七十五岁以上人口在零八年时已有一百零三万余人,至一八年将增至一百四十五万余人。
面对招生人数逐年快速降下,老人急速上升现象,本地教育者提出招收大陆和以东南亚为主的国际学生;台湾今年首次准许大陆学生来台升学,辅大即成为最受钟爱的大学。他们也提倡终身学习,创立招收高龄生的“社区大学”。
就在教会学校徘徊在教育十字路口时刻,内政部正好公布“政府对于特殊境遇家庭之扶助统计资料”,透露今年上半年经身分认定且受扶助的特殊境遇家庭计近一万七千户,较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十一,显示弱势家庭急速增加。
今年前半年特殊境遇家庭以“六十五岁以下且配偶死亡”的家庭占四成二最多;“因离婚、丧偶、未婚生子独自扶养十八岁以下子女,其无工作能力,或虽有工作能力,因遭遇重大伤病或照顾六岁以下子女至不能工作”的单亲家庭三成三次之。
以性别而言,这类家庭的男性家长一成一,远低于女性的八成八。但若与去年同期比较,男性增加了两成。从家长婚姻状况资料显示,男性以离婚者占四成八、女性以丧偶者占四成七最多;就家长年龄层,以三十至三十九岁者最多,占近四成。
这些数字应该可让台湾天主教教育者得到信仰启示,就是“返璞归真”,回到教会学校本质──爱心学校,尽量收纳特殊境遇家庭的子女,给予免费就学和住宿,使他们父母专心工作,重建家庭的能力。
诚如即将卸下长达八年辅大校长重任的黎建球在论坛闭幕时所说:“在天主教学校工作者必须有为主‘致命’的精神,否则赶紧离开这个园地!”
__________
撰文:郭芳贽〔图〕,天亚社台湾特派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