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前天(二月十八日)与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会面。这次第二度的“连习会”紧接在中国大陆国务院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十一日在南京紫金山庄与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郁琦正式会面,以及十三日在上海和平饭店非正式茶聚之后,因此官方间“王张会”、政党间“连习会”后,及可能出现官方的“马习会”接棒,被誉为两岸的“马拉松对话”。
虽然连战曾任中华民国副总统,但现任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碰头的“王张会”,相对而言更为瞩目,因为这是台海两岸分隔六十五年来最高层级官员的政治会谈,也是双方自一九九零年开始民间会谈以来建立“互信”的成果,但“猜疑”的阴影犹存。
“王张会”不是首次,王郁琦也不是就任陆委会主委后,首次到大陆,但是这次是他们首次以“主委”和“主任”官方身分公开见面,由王郁琦带领二十人代表团在二月十一至十四日访问南京和上海。
在北京全力阻止台湾独立下,两岸会谈先由各自成立官方授权的民间代表机构开始。台方在一九九零年设置“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大陆在翌年设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经过二十多年折冲,双方发挥华人柔和身段,在“九二共识,各自表述”原则下,更在“搁置主权,承认治权”的互谅中,保持双方“对等”和“尊严”地位,和平地进行会谈,不再以战争方式解决内战。
透过这两个民间单位会谈,双方达成了大陆和台湾直接通邮、通航和通商的“三通”,两岸的经济关系在近年来得到改善,接着自对北京友好的马英九二零零八年当选总统后,放弃“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才加速进行,并于一二年马英九当选连任后,寻求个人历史定位下,开始推动双方官方公开接触。
不过,两岸政治现实仍然太过敏感。北京当局为避免官方会谈有利台独运动,在王郁琦赴大陆前夕,便传出要求王此行“不能提中华民国”,“不能谈政治议题”,也“不能提人权、民主和总统”等“三不能”。
在访问期间,处处可见陆方刻意低调、极度谨慎保守,对职衔互称仍有些敏感,不愿过度宣扬,以免被误成“两国”会谈,默认台湾已是独立国家。
因此,这次“王张会”里,彼此互称职衔而未提各自国名和机构名称,主要讨论限在经济合作和交流。大陆官方《新华社》等相关报道,对张志军冠以机关与官衔全称,对王郁琦则统一以“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称呼,避开敏感的“主委”官衔。
至于“不能提人权、民主和总统”,台方利用参观行程来碰触,有‘反守为攻’的表现。王郁琦十二日到中山陵谒陵,花圈上署名“大陆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郁琦暨全体同仁”,谈话提到国父孙中山先生创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及“中华民国已经一零三年了”,现场未有大陆官员聆听。他在南京大学演讲时又畅谈台湾民主经验。
过去大陆常将两岸政治议题挂在嘴边,但从“王张会”到“马习会”的“三级跳”,显示出两岸在政治议题对话方面的主客易位,台湾主动喊话加速,大陆却反而需要更多时间准备。
于是,北京也一再放出风声称“目前没有马习会的计划”、“两岸高层要会面不需在国际场合”等坚定立场。王郁琦在会后配合表示,与张志军没有谈及国共两党领导人会面议题。
北京明白官方接触的敏感程度,更理解到台湾今年年底地方首长改选,和二零一六年总统选举等,令执政国民党有胜选压力,因为马英九执政六年来政绩乏善可乘,个人民调下跌到百分之九左右,造成可能败选危机。
马英九期待借着首次官方会谈和今秋在北京主办的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领袖峰会里进行“马习会”,北京应可顺水推舟地使用地主国地位来同意。如此,则有助国民党将要面对的两次选战。
然而,大陆内部对两岸官方单位公开会谈,相信是认识不是一致的,担心在国际场合里这样的会面导致两岸关系的“永久化、固定化”,特别是在每年都举行的亚太经合会议时,轮值的主办国依惯例邀请台湾领袖来参加,两岸领袖年年相见下,为台独分裂提供支撑。因此,大陆此次对“王张会”是非常低调的,不愿意过度拔高会面的政治意义。
展望未来两岸关系,既然已经开始官方接触,互设办事处,允许对方新闻记者长驻采访和媒体设处等,比较有利双方人民措施都会一一出笼。至于报禁和党禁要解除则还是很困难,因这次台湾两家媒体被北京拒发签证,无法成为这项历史时刻的见证人。
马英九的“政治伙伴”、台湾驻美国代表金溥聪三月初返台,出任总统府内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新职,可以预见他是来推动两岸间政治关系升温的规划和执行。也许在驻美一年多期间,金已经与华府有沟通,在两岸发展上建立默契和谅解,使马英九在剩下两年任期里,在中华历史上留下光荣一页。
对于“马习会”或“习马会”是否成真?就要看张志军的来台回访时间,若在暑期前举行,表示可能性极高;若拖延到秋天,台北必须决定参加峰会人选,则今年是不可能实现啦!
此外,在台湾民主政制下,每次总统选举都可能发生政党轮替执政的正常现象,北京需要去适应新执政党的要求和谈判挑战,进行官方会谈。北京还有大陆内部逐渐兴起的维权和反贪腐的政治改革诉求,以及共产党内“官二代”派系争权互斗的压力,造成对台的统一行动是否加速的抉择。
__________
撰文:郭芳贽,天亚社台湾特派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