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评论

浅谈儒家与天主教的思想几则相似之处

时间:2014-04-10  来源:天主教在线  作者:方济德兰 点击:

 

前言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是秋时鲁国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思想核心是“仁”,并提倡“仁政”,他的思想学说主要是体现在,企图挽救日薄西山的奴隶制社会。因此,他周游列国,席不暇暧。虽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总被人拒之门外,表面上看来好似一片至诚之心付之东流,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他有一种坚韧之心,对现实采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一生广收弟子,有教无类。他的思想学说几乎贯穿了我们中国封建社会的整个历史长河。

基督教(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的创始人耶稣,祂生活在大约公元前4年到公元29年的巴勒斯坦,属以色列犹太民族。祂本是神的独生子;也是众先知所预言的来拯救万民灵魂的救主;祂是天人间唯一的中保。

耶稣是因圣神受孕由童贞女玛利亚而诞生,养父是若瑟,自幼生长在一位木匠的家庭。三十岁出来传道,并招收了十二位门徒。祂带着神圣的使命在世上建立了神的国度。祂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三岁,就被当时的犹太宗教领袖们以莫须有的罪名控告祂,并借犹太行省执政官彼拉多的手判处在十字架上钉死,第三天死而复活,并于40日后升天。耶稣是的化身,祂的思想核心要求人:“你应当全心、全灵、全意、全力爱上主,你的天主;应当爱人如你自己(谷12:30-31)”。祂在十字架上的救恩永远贯穿着整个人类历史,人类的纪元竟以祂的降生为分水岭。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都是叱咤风云、震撼一时的伟人,但留在人们心坎里久远不灭的痕迹却是耶稣基督。德高望重的伟大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耶稣基督是最崇高之道德标准,是至圣至善的超人。”还有拿破仑一世临死之前说:“我曾率领过百万雄师,而今连一兵一卒都没有了!我曾横扫三大洲、建立雄霸天下的大帝国,而今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了!我远比不上纳匝肋的耶稣基督。他没有一兵一卒,也没有占领过一寸土地,可是,他的国却建立在人心里,他已经赢得了千千万万的心灵,使他们心甘情愿为他牺牲、为他服务,并且把他的福音传遍天下……”教外朋友若想深入了解耶稣的生平,请阅天主教圣经四福音,在这里就不多述了。

孔子的思想学说有些与天主教的创始者——耶稣的思想言论很相吻合。假如孔子与耶稣是同时代的话,他们彼此间可能会有很多共同语言,也会为了天国的福音并肩作战,携手共进。散文阅读:www.sanwen.net )

一、儒家之仁与基督之爱的比较

首先: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仁以爱人为核心,“仁者爱人”。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实行方法。所以儒学以“仁”为最高的理想,“仁”也是儒学之本。

而耶稣的思想核心是“爱”,因此“爱”也是天主教的一贯中心。耶稣的“爱”不仅是要人“博爱”,还要求人达到“爱人如己”,甚至“爱仇人”的境界。祂常对门徒们说:“应爱你的近人,如爱你自己”(玛19:19);“你们当爱你们的仇人,当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玛5:44);“你们若只问候你们的弟兄,你们作了什么特别的呢?外邦人不是也这样作吗”(玛5:47)?

其次:儒家对“仁”的概念以家庭的尊老爱幼等为出发点。例如:“父慈,子,兄友,弟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

而天主教的“爱”也是从身边所看得见的“弟兄”做起。若望宗徒说:“假使有人说:‘我爱天主,但他却恼恨自己的弟兄,便是撒谎的;因为那不爱自己所看见的弟兄的,就不能爱自己所看不见的天主。’”(若一4:20)。

一“仁”一“爱”,加起来就是完美的“仁爱”,真有彼唱彼和的感觉。当然平心而论,后者的“爱”要高于前者的“仁”。因为基督之“爱”,还包含了必须爱“仇人”和“迫害”我们的人。

二、儒家之“忠恕”与基督之“宽恕”的比较

儒家认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是儒家一贯对失足者的慰藉与鼓励。

而耶稣对于罪人更是给予宽恕、怜悯和接纳,也打破了当时存在于犹太人当中的各种藩篱,更新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例如:当祂在肋未家同税吏和罪人一起坐席时,法利塞党经师不以为然地对耶稣的门徒说:“怎么,祂与罪人和税吏一起吃喝?”耶稣闻之马上说:“我不是来召叫义人,而是召叫罪人悔改(路5:32)”;当耶稣要到税吏匝凯家住的时候,众人见了,都窃窃私议说:“他竟到有罪的人那里投宿。”耶稣却对匝凯说:“今天救恩临到了这一家……因为人子来,是为寻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路19:10)”;当一个犯奸淫的妇女被人捉住,按照梅瑟法律要当众被投石而死时,耶稣却说:“你们中间谁没有罪,先向她投石头罢”(若8:7);这是一句古往今来最经典的宽恕之言,接着又对妇人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罢!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若8:11)。对于置祂于死地的恶人或仇人,祂身悬十架还在替他们求情:“父啊!到宽恕他们罢!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路23:34)。耶稣只憎恨罪恶,却爱罪人。只要求罪人悔改重生,活一个全新的生命。在宽恕这件事上儒家和天主教又很相似,都以宽恕、接纳的态度鼓励失足者悔过自新。当然耶稣对于失足者的爱与宽恕是无以复加的,远远超越于儒家对人宽恕的概念。祂著名的“七十个七次”(请参玛18:21—35)就是对宽恕最好的诠释。

三、孝亲的比较

孔子主张:“生当事之,死当祭之”。也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并要做到“事死如生,事亡如事存”的境界。孔子认为人若对于死者都能尽孝心,那对于生者又怎会不克尽孝道呢?换言之,劝人要对生者死者都尽孝道。梅瑟法律也主张人对自己的父母要克尽孝道。耶稣更提倡孝亲,祂不但引用旧约圣经人要“孝敬父母”(玛19:19)。还特别地提醒人们,不要为了献仪而忽略对父母赡养的义务。他说:“‘天主曾说过:你要孝敬父亲母亲。’又说过:‘咒骂父亲和母亲的,应处以死刑。’你们却说:谁若对父亲或母亲说:‘我所能供养你的,已成了献仪;’他就不必再孝敬父亲或母亲了。你们就为了你们的传授,废弃了天主的话。’”(玛15:4-6)。耶稣认为这些固然该作,而孝敬父母更不可忽略。因此,祂身悬十架苦架濒临死亡时,念念不忘亲母,并以身作则,把母亲托付给自己的爱徒若望(若19:27)。固此,“孝敬父母”也是天主教十诫中的其中之一。

儒家与天主教都很注视人要尽孝道,但在对于亡者的纪念上,儒家只是对先祖的一种报本返始而续尽孝道而已,并无其他意义,只以拜祭的方式去追念祖先,所以提倡:对亡者要“慎终追远”。耶稣在世的言论,虽未提及要对亡者:“事亡如事存”等,但在其宣讲中已有类似的内容。因此,天主教对于亡者不但有续尽孝道,还更有一层深刻的意义,那就是体现在为亡者祈祷,求献弥撒、通功等,目的是为了使亡者早升天国,这一点同儒家是有所区别的。基于信仰,是方式的不同,更彻底的表达孝亲的深层意义。但并不构成什么冲突,因为儒家“祭祖”只是对先人表达一种敬意孝爱,并非以先人为神,与天主匹敌,只为了“报本返始”才“慎终追远”而已。可知“祭祖”并未违背天主教教义的精神,我们不应将其对立起来。我认为他们反而是遵行了天主的训诫“孝亲”,实行了孝亲的大道。无形中帮助天主教推广和实行了孝道。

从广义上讲,天主教的孝道,以“我们在天上的父”为其最大之中心和理想;天主是万民之父,耶稣是普世之主。在天父的眼里没有古今中外、东西南北之分。以天父之爱爱他人;以天父的眼光观之。普天之下万国万民,不分种族肤色,才智高低,凡属圆颅方趾,都是祂的儿女,大家都是同胞手足。儒家也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说法,这种思想与天主教相似。只有以天父为中心的博大无涯之爱,方可视天下之人如一家,那“博爱”与“四海之内皆兄弟”之理想才可达成。而对基于血缘的一切流弊,也可一扫而空。若只以血缘为基础的爱,终不能脱离厚薄亲疏。

四、敬神之道的异同

孔子主张:人必须“敬天地,礼神明”;“畏天”等思想(“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耶稣更甚:“你应当全心、全灵、全意、全力爱上主,你的天主”(谷12:30)。并提出敬神的态度应是:“天主是神,朝拜他的人,应当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他”(若4:24)。他以身作则:“天主,我来为承行你的旨意”(希10:7);“不要照我所愿意的,而要照你所愿意的”(谷14:36)。从他们两位的话中都能体现出是非常敬拜神的人。但儒家敬神并非是因为爱神才敬神,而是畏神才敬神;而耶稣来到世上告诉了我们神的可亲可爱远远超过祂的可畏性。

因此,在敬神方面,天主教新约的精神是因爱神而敬神,并非因畏神而敬神。儒家敬神的观念相似旧约的精神,因畏神而敬神。因此,天主教敬神的观念超越于儒家“敬神”的观念。

五、处事为人的比较(待人、待己、待物)

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这些儒家作为一名正人君子处世为人的态度与高尚的品质。耶稣也主张:“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路6:31)。孔子与耶稣的话表面上看来虽有类似意义,但实际上却是一种消极和积极的对比。耶稣的“己所欲,先施于人”要比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积极得多,更超越于儒家思想。因为儒家思想只是在于自己不喜欢之事不要给予别人;而耶稣的思想却是当你心里喜欢的事,你先给予别人。儒家的思想是消极的,而耶稣的思想却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

孔子提出“责己以忠,待人以宽”的思想学说。他认为人生在世应该怀有“忠恕之道”的情怀去待己待人。耶稣也提出:“为什么你只看见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对自己眼中的大梁竟不理会呢”(玛7:3)?孔子与耶稣都在劝导人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都主张“朋友之道,在克己以宽人”的观点。

孔子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耶稣却劝导门徒:“至于你们,却不要被称为‘师傅’,因为你们的师傅只有一位,你们众人都是兄弟,你们也不要被称为导师”(玛23:8、10)。从字面上看,他们的话好像是相反,但实际上,孔子与耶稣都是在教导徒弟在团体中每人不要以“师者”自居。孔子认为只要有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他的老师。人人在某一方面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精通。因此,他还提出人要怀着一种谦虚的精神“不耻下问”。同样,耶稣也要求门徒们彼此间要以兄弟相称,不要以“导师”或“老师”自居。他们俩的教导同此情同此理,相互默契。孔子认为最好的老师应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也就是说:一位真正的好老师,他在要讲一端道理之前,自己先实行出来。而耶稣正是这样的一位“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好老师;是一位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教师;是万世的师表,祂一生的言行,便是师道最完善的典范。因为祂不单讲,更是先去做了,以自己的表样给我们作示范。孔子的言论,与耶稣的行动,二者相互默契。孔子提出的思想,而在耶稣身上却实现得那样完美。

孔子提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一种谦虚的态度,是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也是待人的重要原则。耶稣也提出“你们的话该当是,是就说是,非就说非,其他多余的,便是出于邪恶”(玛5:37)。孔子与耶稣说的事虽不相同,但都在教导人,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前者是指做学问时要诚实;后者是指做人说话时要实话实说,切莫胡言乱语陷于邪恶。

孔子提出:“以正致谏”。“责善,朋友之道”,“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以正致谏”在耶稣(与若翰)的身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耶稣一生刚正不阿,曾当面指责当时的犹太宗教领袖,他权威不弯腰,贫贱不欺凌,是一位最典型的正人君子的化身(玛23:13—36)。

儒家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以孝著称的宗圣曾子语);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语)。这在耶稣的言论中不乏其有。例如:“你们醒寤祈祷罢,免陷于诱惑……”(谷14:38);“……为此,你们应该准备,因为你们不料想的时辰,人子就来了”(玛24:42—44)。儒家认为,对于个人,要常思己过;使自己不至陷入罪恶和过失;对于团体,要常怀一种忧患的意识,防患于未然,使一个国家或民族能生存下来,不至于瓦解和丧亡。不过儒家对于“个人”及“团体”提出的修治方法,目的是为了“修身”与“治国”;而耶稣提出的却是为了“事主”与“救灵”。二者方法相同,目标却不同。

孔子提出做事要:“三思而后行”。我们天主教圣经也有记载做事要三思而后行的例证:“我儿,不加考虑,什么事也不要作;如此,事成以后,你就不至于后悔(德32:24)”。耶稣也说过:“你们中间谁愿意建造一座塔,而不先坐下筹算费用,是否有力完成呢?免得他奠基以后,竟不能完工,所有看见的人都要讥诮他说:‘这个人开始建造,而不能完工’;或者一个国王要去同别的国王交战,那有不先坐下运筹一下,能否以一万人,去抵抗那领着两万来攻打他的呢(路14:28-31)”?这与孔子所提出的做事先要三思而后行的思想多么相似啊!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认为不合道义得来的富贵,对他来说就如天上的浮云一样。耶稣更主张:“你们不要在地上为自己积蓄财宝”(玛6:19),“你们要谨慎,躲避一切贪婪,因为一个人纵然富裕,他的生命并不在于他的资产”(路12:15)。在待物的态度上,孔子与耶稣又是那样地默契。或更好地说:耶稣更胜一筹地提出人的生命价值不在于他所拥有的财产,拥有最多的资产而灵魂今就被天主忽然收走了,那何益之有呢?

六、二者的受苦精神

孔子一生淡泊忘贫,忧劳忘疾,坚贞为民,精诚为国。可说是“铁肩挑道义,白首写苍生”。尊崇他的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似长夜”。但耶稣的一生更是安贫乐道,生在马槽,死于十架,在世时连枕头的地方都没有,祂自己对愿跟随者说:“狐狸有穴,天上的飞有巢;但是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路9:58)”。祂死后连葬身的坟墓也是别人的,玛窦福音记载:“若瑟领了耶稣的遗体,就用洁白的殓布将他包好,安放在为自己于岩石间所凿的新墓穴内;并把一块大石头滚到墓口,就走了(玛27:59-60)”。祂来到世上真可谓是:“足踏尘世路,肩担古今愁”。背负了古往今来所有的罪恶,所有的哀愁。在依撒意亚先知书中53章里面描述了祂一生的苦难写照和悲惨的死亡以及胜利的成果。“祂受尽了侮辱,被人遗弃;祂真是个苦人,熟悉病苦;祂好象一个人们掩面不顾的人;祂受尽了侮辱,因而我们都以祂不算什么。然而祂所背负的,是我们的疾苦;担负的,是我们的疼痛;我们还以为祂受了惩罚,为天主所击伤,和受贬抑的人。可是祂被刺透,是因了我们的悖逆;祂被打伤,是因了我们的罪恶;因祂受了惩罚,我们便得了安全;因祂受了创伤,我们便得了痊愈。我们都像羊一样迷了路,各走各自的路;但上主却把我们众人的罪过归到祂身上。祂受虐待,仍然谦逊忍受,总不开口,如同被牵去待宰的羔羊;又像母羊在剪毛的人前不出声,祂也同样不开口。祂受了不义的审判而被除掉,有谁怀念祂的命运?其实祂从活人的地上被剪除,受难至死,是为了我人民的罪过。虽然祂从未行过强暴,祂口中也从未出过谎言,人们仍把祂与歹徒同埋,使祂同作恶的人同葬。上主的旨意是要用苦难折磨祂;当祂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作了赎过祭时,祂要看见祂的后辈延年益寿,上主的旨意也藉祂的手得以实现。在祂受尽了痛苦之后,祂要看见光明,并因自己的经历而满足;我正义的仆人要使多人成义,因为祂承担了他们的罪过。为此,我把大众赐与祂作报酬,祂获得了无数的人作为猎物;因为祂为了承担大众的罪过,作罪犯的中保,牺牲了自己的性命,至于死亡,被列于罪犯之中(依53:1-12)”。因此,我今天说:上帝若不派遣耶稣来到世上,那万古永世似长夜。若没有耶稣来到世上拯救人类,那么人类仍然在罪恶中丧失灵魂。耶稣是全人类的救世主,而孔子好似耶稣的先驱,他早耶稣而来到世上,是为了给耶稣基督铺路。

七、伦理道德观

儒家重五伦(朋友有信,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五伦的基本特征是:各尽其分);而天主教更重五伦。“不可为了钱财而出卖朋友,也不可为了敖非尔的金子,而离弃你最亲爱的兄弟(德7:20)”。孔子认为君子有三戒(戒色、戒斗、戒得),少年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至壮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到了老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也是儒家处世之道。儒家前两戒与天主教十诫中五诫与六诫旨有相同。后一戒的得意思想与天主教圣经上法利塞人和税吏祈祷的比喻有相似。圣经上记载:“耶稣也向几个自充为义人,而轻视他人的人,设了这个比喻:‘有两个人上圣殿去祈祷:一个是法利塞人,另一个是税吏。那个法利塞人立着,心里这样祈祷:天主,我感谢你,因为我不像其他的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请参阅:路18:9-11)’”。

儒家主张人性善,原始的良知、良能。而耶稣一生的行事为人委实是实践了人类最完善的人性之美,以行动表扬了天主造人类原始的良知、良能。祂是人类最完人的典范,也是人最初的本心本性之真像。祂为拯救人类自愿被钉而死(若10:18),又正是儒家思想中“君子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的最完美之榜样,实现了儒家志士仁人最高尚的理想。祂主张“谁若愿意在你们中为首,就当作你们的奴仆,就如人子来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并交出自己的生命,为大众作赎价”(玛20:27—28)。这种“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服务人生观要超于孟子的“民贵君轻”与“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仁政理想观。

八、道德实践观

儒家与天主教都强调道德实践,都认为人的道德实践过程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就道德实践的目标而言:成圣成贤,天人合一等,都是儒家与天主教心目中道德实践的终极目标和理想追求。儒家主张的“内圣外王”(内圣:指仁义道德,心性修养。外王:是指以德治国,以仁执政等。)是在追求建立地上的理想王国。而天主教所关心的是每一个个体的生命的意义和获救,使人得到不朽永恒的生命与圆满。因此,天主教所注重的却是在地上建立天上的神国以及人灵的得救。这与儒家所追求的目标有很大的区别,而在探讨如何进行实践时,二者显然也不同。儒家以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作为人的道德实践方向。并提供了一整套的方法,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培养浩然正气等。主要步骤有以下几点:慎独、省察、知过、改过、实践。我们看到历史中有许多伟大的儒者,那种渴慕义、德、仁的精神。以至任重道远的使命感,令人深省,常加警觉。这些方法对现代人的身心修养,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儒家所强调的独立人格,道德的自律与自觉,平心而论,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价值。但作为一名天主教徒,我们不难看出,儒家在道德实践方面,表现出一种自给自足性。所谓自给,是以人的道德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让之心,是非之心。)作为人的道德实践,并向上提升生命,终极根源;所谓自足,是以人在道德实践中无须仰仗外力,他律,以及不需外求。因此,他们认为“人皆可成为尧舜”。在儒家看来,人靠己力成圣、全善是完全可能的。人在道德上是完全可以自救的,从而极大地突出了个体的人所负的道德责任和历史使命。

天主教的道德实践方法简言之:即是人对天主的恩典要作出自然(自愿)的回应,在实践的过程中,更需要天主的恩宠和人积极的配合。当然也需具备这些步骤:慎独、省察、知罪、认罪、悔罪最后的实践就是背起十字架,负起救灵的使命。就每一位基督徒言,道德实践与信仰是密切相关的。正直善良的行为已不是出于自身努力地服从一些琐屑的教条,而是由衷地信仰天主在基督耶稣内所给予世人的那份超特恩赐。这与儒家表现出的自给自足性相异。因此,儒家靠自力得救,天主教靠祂力得救。二者相同中有相异,相异中有相同。

九、天人合一观

儒家思想的顶峰与最高理想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与天主教的“与主同在,与主同行,(祢在我内,我在祢内,)天人合一观非常相似。而“天人合一”在天主教会里更真实的体现出来,那就是“道成肉身,寄居在我们中间;我们见了他的光荣……满溢恩宠和真理”(若1:14);耶稣说:“父啊!愿他们在我们内合而为一,就如你在我内,我在你内,为叫世界相信是你派遣了我(若17:21)”;祂又说“我在他们内,你在我内,使他们完全合而为一……(若17:23)”。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标志和最好的诠释。而基督徒通过信仰与实践,达到“肉身成道”的境界。“肉身成道”的意思也就是说人通过神的帮助以及信仰的实践使自己的人性肖似神性,有神身上的美德,那就是“人天合一”的象征。天主教实现了儒家寐以求的理想追求。天主教信仰圣父创造了万物及人类,其实正好恢弘了儒家以及历代固有的主宰之天的观念;道成肉身的圣子,不也正好是儒家一贯传统思想所信仰的人格道德之天的化身吗?从父子发出的圣神,更是孟子所说的充塞于天地的浩然之气,可以进入人心,训导感化人灵,使儒家的“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之语,体现在我们教会的“神人合一”上,使“吾心”真正成为宇宙主宰的殿堂。 十、基督信仰与孔子精神相互融洽

我认为从广义上也可以这样讲,孔子也是天主派遣到世界上来的先知,因为他的思想言论有许多和旧约圣经中的先知的训言相吻合,也有很多与耶稣的言论相近。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也是天主派到世上的先知,是耶稣基督的开路先锋。孔子有教无类;耶稣有救无类。他们的思想很相近,既然是这样。那耶稣对于孔子来说,自然也会是“成全”,而不是“废除”。

天主教与儒家思想能找到很多沟通的桥梁,会有很多共同语言。但教会中有些人思想僵化守旧,对儒家或别的宗教另眼相看。常以“老大”自居,请放下架子,容许甚至吸收些儒学中的精华之处吧。不要只是埋头于神学中,而对儒学不屑一顾。当我们在接受了基督的救恩后,请再回头看看儒家的伦理学,它对我们天主教的伦理神学研究会有一定的帮助。我们可以一面虔信天主,另一面可以吸收儒学的精华。因为儒家思想只是学说而非宗教,和天主教信仰是可以并行不悖的,甚至是相互融洽的。若弃之不顾岂不是一大缺憾吗?对儒家的敬意与推崇,并非提倡基督徒弃信仰或信德而不顾,而是为了服务于我们所信仰的教会,从而使天主教会成为真正的世界性大公主义。甚至借此机会将已日暮途穷的世界,以耶稣基督大公的精神把天国的福音推行于全球,这是我们梦寐以求和时时所企盼的。因此,天主教的信仰若能进入儒家思想之中,那可以使儒学获得属天的新生命,发放出新的光耀,而儒家思想若能进入天主教的神学中,也可使其神学获得新刺激,更加发放出新的异彩。其实,天主教教义与儒家文化有相通相融之处,希望中西文化在一种相互尊重彼此会通的基础上前进。但站在天主教信仰的立场上,对儒学不免有所补充与修正而已。我深信天主教绝对不是要“废弃”儒家思想,而是“成全”儒家思想,使其更加光耀伟大。

结论:展望

天主教应该与不同的文化作正面的相遇,传教士应懂得尊重本地文化,以取长补短的精神去挖掘其优点。不要以鹤立鸡群的态度,摒弃别的文化或宗教。假如是别人给我们画了一个小圈子,把我们圈在外面,那我们画一个比他们更大更圆的圈子,把自己和他们都圈在里面。但我们自己不能给自己画一个小圈子,更不能给别人画上一个小圈子。我们要拆除各种藩篱和围墙,与别人作友好的交流。让普天下人都知道天主教是一个“大公主义”与“博爱”的宗教。


附录:读《论语》,我们会时时感受到孔子的温、良、恭、俭、让等;读《孟子》,我们却会时时感到“大丈夫”般的阳刚与英雄气概,一股勃勃生气,一种昂然挺立的人格精神。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时代,孟子所强调的独立人格,道德的自律与自觉,还是有其积极意义。例如:“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大丈夫。”这些话至今读来都令人不能不感到铿锵有力。当然,我们天主教的圣经更是举世无双,这是任何书籍都无法相比,因为里面有永生的话!

上主:“你的言语是我步履前的灵灯,是我路途上的光明。”(咏119:105)

上一篇:“耶稣加孔子”传教模式的反思下一篇:傅佩荣:我们为什么要活着?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河北保定非官方教会十名神父被带走和“失联”
河北保定非官方教会十
当局要求教会禁未成年人进堂,否则不让开堂及接管孤儿院
当局要求教会禁未成年
闽东教区郭主教被驱逐出主教府,露宿街头;多位神父和老人家也无家可归
闽东教区郭主教被驱逐
以「独立」压制中国教会,同时欢呼中梵协议
以「独立」压制中国教
郭希锦主教:情愿被打压也不加入爱国会
郭希锦主教:情愿被打压
天津教区李思德主教逝世
天津教区李思德主教逝
教宗周三公开接见:合一并不消除合法的多样性
教宗周三公开接见:合一
宣化教区崔泰助理主教及副主教再次被政府人员带走
宣化教区崔泰助理主教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