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定每年的五月十五日为“国际家庭日”,鼓励所有人关心家庭,今年本地教会团体也藉此机会举办活动。究竟,长远而言教会可以为家庭做些什么?
香港社会经历了多个推动家庭价值的大型项目,惟家庭所面对的困难却仍然严峻,近三十年的离婚率更上升近十倍。
家庭生活本是庄严的召叫,然而不少社会因素妨碍了家庭生活,长工时就是其一最大困难。在尚未设立“标准工时”的香港,不少夫妇各自忙于工作,甚至许多时无法一起晚膳。生活重担成为他们的“十字架”,尤其是基层家庭。当这种缺乏滋养的夫妻关系丧失自愈和修补能力时,即使是出色的辅导员亦未必能够解决问题。
困难背后涉及不同的社会结构因素,牧灵工作应关顾不同层次,于是本地教会团体一直透过家庭牧民、劳工政策倡议、社会传播等各个层面去移风易俗并支援家庭,正如圣若望保禄二世在《家庭团体》劝谕中指出,教会团体“应该承认并且妥善运用——依照各团体的特色、目标、功能和方法——以不同的方式、为了不同的理由以及在不同的层次上,投身于家庭牧灵工作的许多教会团体、不同的组织和许多的运动”。(72)
然而,当遇上困难的教徒夫妇收藏自己或受到标签,往往不敢求助,在教会内较能够帮助他们的,往往不是培育活动,而是邻舍主动的关怀。这需要堂区鼓励教徒跨出第一步,成为家庭牧民上的“撒玛黎雅人”,负起同行与培育的使命。
这些家庭待援之际,信仰小团体成为互相扶持的园地,每个人都是受伤的治疗者,彼此敢于分享自己的不完美。好些堂区牧者亦坚持定期探访家庭和慕道者,这小小的家访所彰显的堂区共融来得意义重大。在推动培育意识方面,堂区若能够发挥堂家组的职能,则可加强现存家庭小组的工作,以及更好地协调家庭牧民资源。
这正好回应了教宗方济各鼓励教徒走出教堂的唿吁。他早前在弥撒讲道中唿吁人们主动关心在婚姻上遇到挫折的一群,“与他们同行而非谴责”。
各地教会团体均有推动婚姻牧民方面的外展工作。在香港,公教婚姻辅导会于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透过婚姻辅导让遭逢困难的夫妇看见出路;近年教区婚姻与家庭牧民委员会的婚姻与家庭牧灵辅导证书课程毕业学员,亦提供义务灵性陪伴;不少具备心理学或辅导专业的教徒更义务协助堂区夫妇,或转介他们到明爱等专业机构。
让我们惦记那些遭遇困难的家庭,也身体力行引领教徒夫妇回到堂区这共融团体,好使下一代敢于回应婚姻召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