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祷”重要之处,是要求人放下恒常事务,在预设环境中进入想像、沉思的空间,鼓励人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为固有想法开辟一条新出路,从而发见内心真正的自己。教宗方济各邀请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位领导人前往梵蒂冈,与他一起为和平祈祷时,正正提供这个机会。
巴勒斯坦的阿巴斯(Mahmoud Abbas)和以色列的佩雷斯(Shimon Peres)这两位公民领袖往往着眼于政治分歧,致令彼此敌对加深而非互谅互让。
政治是采取防御姿态,以壁垒政策维护本身,甚或谋图大计,少有寻求转变或抱持开放态度采纳新做法新思维。
教宗就是要提供两位领袖在一个中立的地方、不同氛围里会面的机会──那里没有官方的既定议程,只有让出席的犹太人、伊斯兰教徒和基督徒社群一同为和平所诵念的祷文;那里,伊斯兰教徒祈求安定平静、基督徒诵念圣方济的和平祷文,而犹太经师劳森(David Rosen)则诵唱和平的奇妙。
教宗方济各、佩雷斯或阿巴斯都不会预期和平会在一夜之间出现,但教宗会期许两位领袖各返家乡时,能深切反省人民对和平的渴求。
不过,祷词也隐然触到双方的痛处。阿巴斯将巴勒斯坦人不能进入的耶路撒冷称为“我们的圣城”,认为这个地方是属于巴勒斯坦的圣地;他又为立国祈祷,表示自己的人民渴求正义的和平与自由。佩雷斯则暗示,在两块领土之间搭建围墙是要抵御火箭袭击,并引述圣经:“民族与民族不再持刀相向,人也不再学习战斗。”
这实在是共同祈祷中的一大考验──过程里,我们不是要听恭维话或不真诚的道歉,而是要聆听人民心底的渴望,这是一个“加深了解别人”的操练。
不过,共同祈祷所总结出的经验,到重归各自单位环境后也许会被抛诸脑后。正如退省避静是人们祈祷的珍贵时刻,但当他们回到日常生活圈子后,会感到和平、平静和新的领悟消失殆尽,因为旧问题依旧存在,难以接受的事情仍挥之不去,让人懊恼。故此,个中真正的考验是如何将这段珍贵的祈祷经验演化并薰陶日常生活。
回国后,佩雷斯依然要面对与他意见不合的总理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阿巴斯依然要回到其新内阁未获广泛认同这个政治分歧现实中。
教宗不会为和平协议担任中间人,又或向刚愎固执的国家采取行动,他却是和平的有力象征,他的言语能够启发政治人物迈向新思维及辽阔远景。
也许通向和平进程的道路只迈进了小步,但这已是众人祈祷得到回应的明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