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四川彭州的初三学生雷楚年勇救7名同学,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日前,他却被爆出因涉嫌诈骗21人、涉案46.3万元人民币,并涉嫌伪造机关文件及印章等多项罪名,被检方提起公诉,即将接受刑事审判。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位至今才21岁的年轻人,在短短6年间出现翻天覆地巨变,从“小英雄”变成“疑犯”?
事实告诉我们,在雷楚年身上发生的悲剧并非孤例。曾在汶川地震时第一个进入汉旺镇的志愿者陈岩,80个小时救出29名生还者,2013年却因犯诈骗罪获刑。再比如,安徽六安市护士何涛,曾被评为“孝老爱亲”全国道德模范,后却涉嫌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角色的翻转,当然与他们自律不严有关,但过滥的荣誉则是其发生质变的“催化剂”。
塑造英雄当政绩
这个国家钟爱塑造“典型”,一些官员甚至把树典型、造英雄当成了一种政绩。无限放大闪光点,甚至将之圣人化,本身就不正常。以雷楚年为例,社会需要英雄,也不乏英雄,对待英雄我们应该赞美,却不能用过份的荣誉来炒作英雄。其实不应过于苛责雷楚年,对于当年还未成年的他来说,是这种对“典型”炒作害了他。
比如,当地安排其免试上重点学校,周游全国做报告、办讲座。外界给雷描绘了一个太过繁华的未来,雷本人也误以“典型”的光环可以给自己带来某种神奇力量。最终,雷楚年不仅利用了自己的“抗震英雄”的名气,还利用了名气背后潜在的“获利能力”。他声称自己可以通过“关系”,帮人找空姐工作、帮人就读重点中学、帮人购买驾照等,最终在自己编织的谎言中不可自拔。
公众真正认可的“典型”,应当是真实而平凡的。如果“典型”不真实,就会让大众疏远;如果“典型”获得太多虚空的荣誉,就会让公众感到虚假。只有给这些曾经做出伟大事迹的人一个平静、恰当的空间,他们才能更好地成长。尊重他们,就不要给予他们太多太滥的荣誉和“特权”。更重要的是,不能为了某些人的私利,“捧杀”掉昔日的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