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香格里拉藏族地区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发展。人们从农业或畜牧业的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过程中,生活环境也从乡村的温情变为都市化的猜疑,人际关系也走向自我化;为了生活,一切都变得商业化和商品化,心灵的需求也不例外,而且常常美其名:要走在时代的尖端!
香格里拉藏族地区在世俗化的影响下,许多的教友家庭不再坚持子辈、孙辈的领洗。另一方面,由于与非教友之间的嫁娶,不但下一代多数成为外教人,甚至教友也因为配偶的喇嘛教身份而放弃了天主,走进了寺庙。因此,信仰传承成为香格里拉藏族地区教会不得不去关心的议题。因为教会的发展,不能只在第一代蓬勃兴盛之后,由于没有后续的承接,便萎缩,甚至死亡。产生信仰传承危机的原因极为复杂,最关键和最重要的因素。是在世俗化过程中父母在信仰传承上没有尽责。
首先,许多虔诚爱主的父母,在忙碌的工作、家庭与信仰生活的交会下,认为只要热心事奉天主、追随耶稣基督,信仰自然会传承,子女自然会跟上。因而忽略了父母“自己”是信仰传承最关键的人,没有花时间精力,透过言传身教,带领子女经验到天主,让信仰成为子女“自己”的信仰。正如汤盖瑞(Gary L.Thomas)所说的一样:“我们总是会留下痕迹。养育孩子就是影响另一个生命,也许甚至是好几代的生命。”父母的每一个动作,所选用的每一个字,每次不假思索做的事,孩子们都在观看,得到同样的结论:这就是我应当做的,因为我的爸爸妈妈这样做。
其次,基督徒父母们没有认识到他们肩负信仰传承的使命,以及不清楚或错误的价值观使基督徒父母们希望子女们过得好,过分忙于外务而把子女的灵性生命教育总是放在第二或第三个顺位,而将子女的信仰教育推给爷爷奶奶或教会。他们认为反正只要负责把子女交给这些“可以信任的权威”,子女的信仰自然可以养成。虽然有些年轻人在天主的恩赐及保佑下,能在信仰中扎根,但是整体而言,已经失去了许多“天国的财宝”。
近年来,政府提倡的集中办学导致父爱、母爱的缺失。让孩子们从小就离开父母住校读书,一住校便离开父母短则一周,长则十天半个月。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除了假期,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爱。即便得到了,大多数也只是畸形的溺爱,如金钱物质方面的大量满足,而心理和信仰方面不够重视。
生活在偏远山区的藏族地区教友们,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农村人口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等多项措施的推动,不再满意田地的微薄出产收人而纷纷去外出打工。农民工家庭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流入城市的农民工长期与家庭其他成员分居,虽然家庭关系继续维持着,但父母长期在外不利于其子女教育和成长,孩子缺乏一个完整的家庭,缺乏完整意义上的父爱和母爱,他们往往都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非常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信仰培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