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徒班成员匍匐在红地毯上,一跪一叩进入天主教堂。(来源:献县教区)
不知从何时起,「门徒班」式的培训在中国教会异军突起,迅速占领了天主教在中国战场的主要阵地,尤其以东北的辽宁、河北的邯郸尤为突出。
二零零七年一月,门徒班起初由辽宁(沈阳)教区费济生神父在辽宁省盖州组织,开办门徒培训班。这种理念来源于基督教的一位弟兄「应该学习耶稣基督培养门徒」,「用你的生命力感染他们的生命力」。于是,在一位修士、三位修女的策划下,二零零七年一月在辽宁教区喀左堂区举办了第一届门徒培训班(参《门徒班创始人费济生神父》天主教献县教区2014.11.17)。
现在,北方很多教区都有门徒培训班,像辽宁、河北、唐山、邯郸、内蒙、山西运城、甘肃;在南方的上海、浙江温州等地也举办过。
截止现在,发展相对地较成熟的就是座落于邯郸魏县,其在发展过程中曾邀请签约在南方的宁波教区刘德宠修士、王华萍修女带领,使门徒班的培训由单纯的信仰知识、教理讲授转变为注重属灵生命。
也因此,在今年初,献县教区李连贵主教邀请两位前往。其培育目标及理念是「为各地方教会培育一批具有属灵生命、真理基础与福传能力的传道员,主要的服事:讲道、圣经分享、带领小组及向外福传。
正如费济生神父提到的「那个时候我们没有经验,只能是摸索著走」。门徒培训也在摸著石头过河,因中国教会的培训没有前车之鉴,能依靠的只是「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热情。在此爱教之情的鼓舞下,他们为中国教会培育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传道员,但在收获喜悦的同时,也不乏困难存在。
因为它是一种新兴的模式,引来了如潮的「好评」与「批判」。门徒培训打破了教会传统式的理性说教式的培训,「引进了」神恩复兴的元素,调动参与者的感性层面。
又因为在招收费员方式筛选环节缺乏,其程度良莠不齐,在追求新异的心理误导下,有部分人过份强调神恩,而忽略了教会是神恩与制度并重的模式,给教会带来了一些困扰与混乱,更有甚至回到教区或各自的堂区与地方教会的负责人「唱反调」,不得已,教区只能明令禁止其所属教友参加门徒班(如长治教区)。
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多元化的,教会作为社会的一员也不例外。信仰生活不能只以某一种形式存在,必须兼顾到不同群体的需要。一味地吹捧门徒班的培训,只会让人与教会训导背道而驰。圣保禄宗徒在致格林多人前书中明确指出:「如果所谓的「神恩」不能够建树教会,反而带来分裂,这种神恩是否值得反思?」
曾有一位学员郭玛利亚说:「我在门徒班听到老师说:『敬拜赞美是最好的一种祈祷方式,天主可以直接俯听?』」试问,这样的论调置耶稣所教的《天主经》在什么位置?
前文提到,门徒培训的构思始于新教的一位弟兄,培训中心的老师倒也是「不耻下问」,与基督教的牧师们切础,取其精华,或者聘请他们授课。这样导致有部分老师在授课言辞方式基督教化,诸如恩膏的词汇充斥培训的课堂,并带入各地教会,笔者并非盲目地排他,否定其不好。中国俗语讲「卖什么的吆喝什么」。我们毕章是天主教的成员,宣讲的是天主教,为什么却非要用非天主教的语言?当然,在宗教交谈或与教外人士的非官方交谈中,为便于人理解接受,我们如此讲并无不可,但却为什么要出现在「课堂」之上?
摸著石头过河,中国教会的培育在摸索中前行,出现纰漏在所难免,也非常感谢那些默默在葡萄园中耕耘的人,但愿请每一位在闲瑕之余思考以下问题:「我是谁?我在做什么?」
__________
撰文:一凡,一位大陆神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