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伊始,香港学生进入新一年的学习阶段,这本该是充满新气象、生气盎然的月份;但过去两年的九月,却为家长老师蒙上阴霾。因为自二○一五年九月开始,先后约有六十名香港学生自杀,情况令人担心。
当有学生走到轻生这一步,令人不禁问这会否是冰山一角?可能还有为数不少的年轻人正陷于忧愁、陷入困境,甚至打算走到拒绝生命的一步。
即使不是面对轻生如此沉重的问题,不少父母于开学前后,都面对诸如孩子「完成暑期功课没有」、「天天不愿起床开学怎样办」等烦恼;也有不少父母于暑假期间,无奈地催迫子女参加课外活动或功课班,让子女免于赋闲在家沉迷于电子产品。
看着一脸不愿的子女开学,又再升学,也许父母都会疑惑:究竟今天的年轻人怎样?为甚么他们不愿上学?这么没劲?生命没有光采?
这些疑问背后的因素错综复杂,而圣若望保禄二世《家庭团体》劝谕里的一句话,能帮助父母切入问题核心:「在人的团体——家庭中,特别应该关心儿女们,对他们的人格尊严要深深尊重,对他们的权益要非常尊敬并慷慨地关切。」(26)
劝谕所提及「尊严」、「尊重」、「尊敬」这三个形容词,不是指子女对父母,而是指父母对子女。当父母面对子女失去生活兴趣与人生动力这恶果后,值得反思的是:我们是否尊重子女作为一个人、有否认真地顾及子女的尊严、有否切实尊重子女呢?
有人打趣地说,香港父母最爱用来指责子女的字眼,就是「从来」、「永远」──子女第二次忘记收拾衣服,父母就会很劳气地说:「你从来都是这样。」子女一次默书失手,父母会沉重地说:「你永远都不肯努力。」
也许这些只是随意的叮咛,但有很多父母总不相信子女是个独立的人,只当他们是一系列的问题:他们「总有问题」、「总做不好」。劝谕对父母这种「总做不好」的偏见有独到的见解:「过份的繁荣和消费的思想观念,反而附带着某种对未来的忧虑和不安,使已婚的夫妇失去了扶植新生命的勇气和慷慨:因此生命屡次被视为不是幸福,而是人为保护自己所该避免的危险。」(《家庭团体》劝谕6)这种惧怕改变的心态,却使生命停止成长。
天主赐予父母生儿育女这奇妙冒险旅程,父母就要鼓起勇气去让生命成长,慷慨地豁出去,才能成就全新的生命。
新学年开始,父母不妨也开展新课业,学习去视子女为值得尊重的个体,并借着信靠天主去摆脱不安,与子女一同闯进生命的喜怒哀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