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再次寻求引入更多外劳,这一趟是为老人院舍工作,而可悲的是,这是为补救相关公共服务基础配套的不足。
再一次,政府期望继续以低廉工资去提供最低限度的基础服务──一种不用承担义务、任何时间都可以中断的服务。
外籍家佣一直填补了服务行业上的缺口,既便宜又有效地提供多方面服务,包括照顾老幼;而政府只须付出最低成本去提供有限支持、准备工作或职业安全措施。
政府注意到若过于依赖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这两个「廉价劳工」的来源地确是一大隐忧,故曾尝试从孟加拉国和越南引进外劳,但效果不彰,现在开始把目标转向越南;而面对退休人士数字上升、劳动人口下降这人口老化趋势,解决问题更是刻不容缓。
有关方面建议为愿意来港照顾长者的人士提供培训,这显示安老服务人手不足的情况迫在眉睫,这困难需要社会共同面对。然而政府仍是一贯地把培养社会劳动力量的责任推向外劳输出国,更具体地说是外劳本身。
政府或会期望提供老人院舍服务的人士靠着其热诚和专业自豪感,提升工作技能;或倚赖本地专业人士的慷慨襄助,自愿投身安老服务。但众所周知,没有一个行业能够急就章去培育大量的技术人才。
但对于工人的福祉,政府却似乎不大关心──无疑,大量求职心切的人会投身这行业,而金钱诱因或可玉成其事,可是,在这关乎人类福祉的商业行动,必须于某个阶段注入人性幅度,以凌驾功利的考察。
政府至今未能清楚辨明外劳是新移民抑或只是劳工,因而坚持把他们归类为家佣,拒绝给予他们适用于工作地点的保护。
社会人士对劳工的定义各有不同,却少有谈及新移民;「新移民」这词汇在现今世代更具贬义,而像香港这样的城市对新移民带来的发展贡献亦很快抛诸脑后。社会不太欢迎这些「低成本」外劳,很少人会对他们心存感激,更遑论要承认他们有份推动整个香港发展。
杨鸣章主教七月中主持特别为移民奉献的弥撒,提醒香港人记得他们的贡献并表达出对他们的感激与欢迎,同时也呼吁政府和广大社会要倍加积极体现这份感激之情和好客之道,让所有离乡别井的移民工感受到在香港工作的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