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狂欢有人担忧
以圣诞节、情人节为代表的洋节,的确在中国社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城市霓虹、校园林荫、婚庆典礼、生日聚会都弥漫着洋节的要素,圣诞节、情人节更成了约会、表白、求婚大戏的狂欢专属时光。
12月24日晚,“90后”何女士和两个好朋友头戴圣诞老人的发卡去看电影。她说,“我们每年圣诞节都会有安排,比如和朋友聚在一起吃个饭,约上闺蜜去逛街,相互送礼物和苹果,借着圣诞的气氛给自己也放个假,和朋友巩固一下感情。”
对洋节有点抵触的退休教师王老师则不为所动,显出淡定,“我不过什么洋节。孙子都出去玩了,一到洋节比谁都欢脱。我说他崇洋媚外,他嫌我老古董,不懂潮流。现在年轻人都讲究过洋节,传统节日都被冲淡了。”
洋节兴盛反映出一部分人确实对传统节日淡忘、倦怠。每到岁末年底,追捧、推高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呼声就一浪高过一浪,如果是希望通过这种保护、保卫去矫正过度崇洋、淡忘根本,提醒社会在传统节日中体味乡愁、找回年味儿,无可厚非,应该弘扬。如果对中国传统节日有太多、过重期许,甚至不惜抵制洋节、明令不得组织、不许参与洋节,是不是就有些干涉过重、走过了头?那些把过洋节上升、拔高到民族气节、防范西化高度的论调,就让人多多少少听出了不自信、不包容的低音。
商家营销洋节消费不菲
洋节消费在当下着实不菲,商家对洋节的广告、推销对年轻人消费习惯有很大的影响。虽然,实体店主对自家洋节营收不愿实话实说,但是花卉、服装、工艺品、餐食、灯具、烘焙食品的热销、俏销明显高于传统节日的营收。
西安赛格国际购物中心从事服装销售的王小姐表示,“我从事这个行业9年了。据我了解,西安各大商场每年圣诞节期间的销售额都超额完成,圣诞前后是全年冲销售量的最佳时期之一。”就连路边烤红薯的小老板、地铁口的摩的司机也深谙其道:“过圣诞节就是刺激消费的时候,生意收入会比平常高一些,需求量也会增大。”
文化有自信 节庆有包容
有国人对洋节焦虑、担忧,甚至于把国人过洋节上升到“文化入侵”“蔑视传统”的高度,看似忧国忧民,其实是故作惊人之语。“文化入侵”“洋化西化”的说法多少有些杯弓蛇影,情绪激愤之时、格格不入之人做事、说话往往不甚客观,也会误导大众、误读民意。
京、沪、广、深春节空城至少证明,中华传统节日并没有因为圣诞节、情人节“入侵”溃败、无人问津,草根、民间对元旦、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更加倚重、看重、推崇。事实上,从民国开始,就有遗老遗少、“九斤老太”号召“抵制洋节”,但百年来洋节并未销声匿迹。想用“闭关”“退群”“抵制外来之物”是自损、自闭。只要怀揣中国心,戴圣诞老人帽子,送几枝玫瑰,洋节能奈我何?
开放、包容是文化自信的最坚实基础。新时代的中国人,不论雨打芭蕉、还是西风东渐,经历改革开放近40年的中华文化有足够的免疫力、抵抗力、包容度、竞争性,来消化、吸收、扬弃洋节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冲击、砥砺。
靠封禁、阻碍、抵制打不垮、赶不走洋节,这道理小孩子都懂,就有一些大人不懂。因为借“文化入侵”大旗抵制洋节,在当下开放包容、文明自信的中国根本行不通、推不开,靠一纸明令禁绝洋节既简单粗暴,授人以柄,也透出了不包容、不自信,更不会把洋节扫地出门。
圣诞节送苹果、情人节送玫瑰、感恩节送礼物、万圣节扮鬼脸……,于百姓草民,是生活的点缀、调剂,于海纳百川的中华文化,是多元、丰富的过程。过洋节只是个噱头、借口、时髦、乐呵,甚至不过是多了个呼朋唤友、吃喝玩乐的饭口,仅此而已。吃火锅、包饺子、贴春联、打灯笼依然是不变的中国心、中国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