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福音中的慈悲比喻,看教会的慈悲使命
——天主教中国化思考三
一,世上一切都在一种神秘的氛围中成长
1,飞鸟与百合之喻
你们仰观天空的飞鸟,它们不播种,也不收获,也不在粮仓里屯积,你们的天父还是养活它们;你们不比它们更贵重吗?你们中谁能运用思虑,使自己的寿数增加一肘呢?关于衣服,你们又忧虑什么?你们观察一下田间的百合花怎样生长:它们既不劳作,也不纺织;可是我告诉你们:连撒罗满在他极盛的荣华时代所披戴的,也不如这些花中的一朵。田里的野草今天还在,明天就投在炉中,天主尚且这样装饰,信德薄弱的人哪,何况你们呢?所以,你们不要忧虑说:我们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因为这一切都是外邦人所寻求的;你们的天父原晓得你们需要这一切。(玛6:26-32)
路加福音把这里的飞鸟直接记述为“乌鸦”(路12:24)。如果天主连如此丑陋的飞鸟也不忘照顾备至,连田间的野草闲花也精心装扮,那么,祂对世人的爱情,又当时如何深厚呢?
耶稣在福音中大约有40个比喻讲论天国。祂藉着这些比喻,带领门徒们进入一个神秘的氛围——天主的氛围。从前,人们生活起居,只注意到了大自然的某些规律,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某些关系。而耶稣要门徒们透过这些规律与关系,看到它们背后的一股神秘力量。生活并非只是那些眼见耳闻的事物,生活里有奥秘。
耶稣又说了一个颇让人困惑与费解的比喻。
2,芥菜籽之喻
我们以什么比拟天主的国呢?或用什么比喻来形容它呢?它好像一粒芥子,种在地里的时候,比地上一切的种子都小;当下种之后,生长起来,比一切蔬菜都大;并且长出大枝,以致天上的飞鸟能栖息在它的荫下。”耶稣用许多这样的比喻,按照他们所能听懂的,给他们讲道。若不用比喻,祂就不给他们讲什么,但私下里却给自己的门徒解释一切。(谷4:30-34)
犹太人一直盼望着历史上那位赫赫威严、具有强大能力、战无不胜的天主再次来临: “上主的声音折断了黎巴嫩香柏;上主的声音震动了卡士德旷野。”(参咏29:5-8)但是耶稣却把天国比喻成小不起眼的一粒芥菜籽。耶稣让门徒们注意一个被一直忽略的事实:即使如芥菜籽般渺小,但是它的生命力却是强大的。强大到什么地步?当它在那种神秘力量的驱使下,茁壮成长起来后,面貌焕然一新,天上的飞鸟也在其中觅食筑巢。
这力量就像人们能感觉到的四季中的春天。于是,耶稣开始讲一个新比喻。
3,无花果树发芽之喻
你们应由无花果树取个比喻:几时它的枝条已经发嫩,生出叶子,你们就知道夏天近了。同样,你们几时看见这些事发生了,就该知道:他已近在门口了。我实在告诉你们:非到这一切发生了,这一世代决不会过去。天地要过去,但是我的话决不会过去。至于那日子和那时刻,除了父以外,谁也不知道,连天上的天使和子都不知道。(谷13:28-32)
当春天来临,万物复苏,无花果树便开始冒出新芽,并逐渐开枝散叶。但果实还没有出现,收割的时节仿佛还在梦中。不过,耶稣提醒门徒们,看见春天的踪迹,面觑万物勃发,人们不会无动于衷,不会不对果实累累的收获季节不存遐想。这是谁在行动呢?当然,农夫们不断在培植与灌溉。但是,若没有那强大而神秘的生命活力,仅此就能收获吗?
一切好像都在应验着人们对美好梦想的期待。阳光雨露,并没有因为人的善恶是非而有所偏择,相反,它们一直照耀和滋润着大地,让树木花草、庄稼植被,都获所需。
为什么这神秘的氛围是这样的?“普照无私曲,万物被其光”(咏19)?对待世物为什么没有分别?莫非要告诉我们,天主的恩典,是普世万物的福分?
而耶稣的下一个比喻,更让当时的门徒们感到诧异。
4,酵母之喻
我要把天主的国比作什么呢?它相似酵母,女人取来藏在三斗面中,直到全部发酵。(路13:20-21)
酵母的力量,是所有做过面食的人都能体会到的。它在面团里悄悄地工作,让一块死面,成为一团活面。
不过,耶稣让门徒们惊讶的不是这个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而是酵母这样东西,在犹太人的文化里,通常被用来指代邪恶的、腐蚀的力量。他们一直以无酵的面饼作为圣洁的象征。耶稣也曾用酵母来隐喻其腐蚀与邪恶的意义,祂曾说:“你们应当谨慎,提防法利赛人和黑落德的酵母。”(谷8:14)
耶稣好像是信手拈来的比喻,是否另有深意?即天主的标准,与人的传统,存在相当的不同。如果酵母这种赋含腐蚀与邪恶意义的东西,耶稣都用来比喻天国,那么,耶稣是要我们颠覆自己以往狭隘的认识吗?天国可以是小小的芥菜籽,可以是刚发芽的无花果,也可以是酵母吗?
如果门徒们从许多美好的场景中对天国有了认识,比如耶稣治愈病患,耶稣平息风浪,耶稣以五饼二鱼饱饫了成千上万的人,甚至复活死人……那么,门徒们也许更要从许多不美好的场景中重新认识天国:在麻风病人身上,在附魔者身上,在罪人身上,在死人身上……耶稣同样对他们拥有无可质疑的德能。
二,这氛围就是天父的慈悲
1,慈父之喻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那小的向父亲说:父亲,请把我应得的一份家产给我吧!父亲遂把产业给他们分开了。过了不多几天,小儿子把所有的一切都收拾起来,就往远方去了。他在那里荒淫度日,耗费他的资财。当他把所有的都挥霍尽了以后,那地方正遇着大荒年,他便开始穷困起来。他去投靠一个当地的居民;那人打发他到自己的庄田上去放猪。他恨不能拿猪吃的豆荚来果腹,可是没有人给他。他反躬自问:我父亲有多少佣工,都口粮丰盛,我在这里反要饿死!我要起身到我父亲那里去,并且要给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称作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你的一个佣工吧!他便起身到他父亲那里去了。他离得还远的时候,他父亲就看见了他,动了怜悯的心,跑上前去,扑到他的脖子上,热情地亲吻他。儿子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称作你的儿子了!父亲却吩咐自己的仆人说:你们快拿出上等的袍子来给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给他脚上穿上鞋,再把那只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应吃喝欢宴,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了;他们就欢宴起来。那时,他的长子正在田地里,当他回来快到家的时候,听见有奏乐及歌舞的欢声,遂叫一个仆人过来,问他这是什么事。仆人向他说:你弟弟回来了,你父亲因为见他无恙归来,便为他宰了那只肥牛犊。长子就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遂出来劝解他。他回答父亲说:你看,这些年来我服事你,从未违背过你的命令,而你从未给过我一只小山羊,让我同我的朋友们欢宴;但你这个儿子同娼妓们耗尽了你的财产,他一回来,你倒为他宰了那只肥牛犊。父亲给他说: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只因为你这个弟弟死而复生,失而复得,应当欢宴喜乐!(路15:11-32)
这则比喻,是福音中最令人心动,却也是最耐人寻味的故事。
在门徒和听众的心目中,也许这个小儿子是个不识好歹、不值得同情的浪荡子,或者至少应该施以严惩、让他好好长长记性的罪人;而这个大儿子,从他对回家的弟弟的态度,以及对自己父亲的抱怨,可以看出来,他也不是什么好货色,他虽表面勤恳,内心却极度骄傲自私,自以为义。
但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位父亲的慈悲心肠。在这位父亲的眼里和心里,一切同我们的看法和想法都完全不一样。那个回家的小儿子,不是流氓恶棍,而是让父亲欣喜万分的“死而复生、失而复得”的宝贝;那个抱怨并拒绝进屋与父亲和弟弟一起欢宴的大儿子,也不是该批判的坏蛋,而是一直跟父亲在一起的心肝。
这究竟是一种极度的愚蠢,还是一种非凡的境界?
这位父亲,对自己的家产没有把持不舍;对他的所有孩子,没有执着于道德的审判;甚至,当他的孩子们违背了正义与传统的礼教和规矩,他也没有动怒,哪怕薄施惩戒也没有一星半点。
他尊重每个孩子的生活和选择,他也尊重每个孩子的行为方式。他当然不怂恿孩子们去过放荡和违法犯罪生活,他要给孩子们的,是一种圆满的、幸福的生活。他总是在等待,在劝慰——等待迷失的小儿子找到归家之路,劝慰傲慢的大儿子回心转意。
天主就是这样的吗?门徒们也许不甘心,我们也许也不甘心。不会的!天主怎么会这样没有原则?
如果我们听到耶稣以下的比喻,我们会更加吃惊。
2,发同样工资之喻
“国好像一个家主,清晨出去为自己的葡萄园雇工人。他与工人议定一天一个“德纳”,就派他们到葡萄园里去了。约在第三时辰,又出去,看见另有些人在街上闲立着,就对他们说:你们也到我的葡萄园里去吧!凡照公义该给的,我必给你们。他们就去了。约在第六和第九时辰,他又出去,也照样做了。约在第十一时辰,他又出去,看见还有些人站在那里,就对他们说:为什么你们站在这里整天闲着?他们对他说:因为没有人雇我们。他给他们说:你们也到我的葡萄园里去吧!到了晚上,葡萄园的主人对他的管事人说:你叫工人来,分给他们工资,由最后的开始,直到最先的。那些约在第十一时辰来的人,每人领了一个“德纳”。那些最先雇的前来,心想自己必会多领,但他们也只领了一个“德纳”。他们一领了,就抱怨家主,说:这些最后雇的人,不过工作了一个时辰,而你竟把他们与我们这整天受苦受热的,同等看待。他答复其中的一个说:朋友!我并没有亏负你,你不是和我议定了一个“德纳”吗?拿你的走吧!我愿意给这最后来的和给你的一样。难道不许我拿我所有的财物,行我所愿意的吗?或是因为我好,你就眼红吗?这样,最后的,将成为最先的,最先的将会成为最后的。(玛20:1-16)
这会让我们的思维陷入一阵晕眩。这位家主会不会计算啊?如此简单的人间道理,他却是一笔糊涂账,这算哪门子当家的呀?!只工作了一小时的人,和工作了一整天的人,家主分发的工资,竟然是一样的!
抱怨似乎很合理,也很合义:应该对工作时间长短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报酬。否则,不就是在鼓励大家怠工吗?多做、少做一个样,那还有什么公义可言?多做的,不是吃亏了吗?
但是,家主自有他的想法。他原来在不同时辰出去招工,本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行动。那些工人,在不同时辰出现在街上闲待,而不是一大清早就外出找工,正说明了有他们不同的背景或难处。而家主应该早有计算,自己的葡萄园里实际需要多少工人和多少工时。他之所以多次外出招工,就是为了那些工人,能有工作做,能有生活费,而不至于无所事事、忍饥受饿。所以,他似乎为了仁慈而放下了公义。
其实,如果我们静心想一想,家主并没有伤害任何人。相反,他的做法,是让每个人都得到生活所需:工作和工资。他的公义并非缺失,而是和慈悲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这是一种升华了的公义。
天主就是这样的吗?祂不看每个人的能力、聪明才智、功行,而只看每个人的需要?这样的天主,是好天主吗?也许,这样的天主,为很多弱者、贫困者、社会边缘者,是可以信靠的对象;可是,为那些有能力、有才干、忠实守诫、秉持正义的人们,不是吃亏了吗?
吃亏,又是吃亏。
吃亏,这是一种放在天平上衡量人生的心态,是一种功利主义的人生。当然,这样的人生,会让人觉得很安全,因为,它有外在的、泾渭分明的标准。所以,这几乎成为门徒们的共识。
不过,耶稣愿意祂的门徒们剖析自己的内心,看看是否真的圣洁而正义;如果真的把所有人都放在正义的天平上,自以为义的人,真的能昂首挺胸吗?所以,祂说了另一个比喻。
3,法利赛人与税吏祈祷之喻
耶稣也向几个自充为义人,而轻视他人的人,设了这个比喻:“有两个人上圣殿去祈祷:一个是法利塞人,另一个是税吏。那个法利塞人立着,心里这样祈祷:天主,我感谢你,因为我不像其他的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每周两次禁食,凡我所得的,都捐献十分之一。那个税吏却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都不敢,祇是捶着自己的胸膛说:天主,可怜我这个罪人吧!我告诉你们:这人下去,到他家里,成了正义的,而那个人却不然。因为凡高举自己的,必被贬抑;凡贬抑自己的,必被高举。”(路18:9-14)
门徒们都知道,这两位,是什么样的两种人。
法利赛人忠实而热忱地遵循古老的诫命,严格地保守取洁礼的遗规,一丝不苟地纳十一税,热心地祈祷,真实地守斋。他们对天主的虔敬,并不虚伪;他们的生活,就是一个正义而圣洁的榜样。所以,他说“天主,我感谢你”,是由衷的。
税吏则是依靠着卑劣的、让犹太人内心不齿的工作,赚取不义的生活费,并以此发家致富。他身为犹太人中的一员,却不为圣殿工作,却为殖民他们的罗马帝国的体制效劳。他自知不见容于自己的同胞。他不能辞去税吏的工作,他也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所以,他在圣殿远远的角落,向天主说:“天主!可怜我这个罪人吧!”他无所依恃。如果天主以公义对他,他彻底完蛋了。他惟有怀着一丝希望,期待着天主的慈悲。
耶稣用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语,给这个比喻一个定论:“我告诉你们:这人下去,到他家里,成了正义的,而那个人却不然。因为凡高举自己的,必被贬抑;凡贬抑自己的,必被高举。”
法利赛人究竟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耶稣要这么指责他?
税吏究竟又做过什么了不起的伟大功德,耶稣要这么安慰他?
犹太人一向以来的圣殿制度,在耶稣面前,突然间被打破了。是的,祂甚至说,这个“圣殿”祂要重建。真令人难以置信!原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圣殿制度,天主欢迎义人进入,而拒绝罪人与不洁的人;现在,耶稣却说天主不认可这个义人,却要赐恩典于那个税吏。
信仰的问题随即而来——
我们信仰的是犹太人的圣殿旧制,还是降生成人的耶稣基督?我们信仰的是犹太人一直以来的传统,还是耶稣基督如今藉着比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如果我们承认耶稣是真理、道路、生命,那么,我们是继续相信自己的确定,还是把自己固有的确定放下,接受耶稣基督的福音?
可是,耶稣的福音太具有挑战性了:天国的基础,不是建立在宗教所制定的正义之上,而是建立在天主的无可言喻的慈悲之上!
耶稣又讲了一个刺心的比喻。
4,慈悲的撒玛利亚人的比喻
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来,到耶里哥去,遭遇了强盗;他们剥去他的衣服,并加以击伤,将他半死半活的丢下走了。正巧有一个司祭在那条路上下来,看了看他,便从旁边走过去。又有一个肋未人,也是一样;他到了那里,看了看,也从旁边走过去。但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路过他那里,一看见就动了怜悯的心,遂上前,在他的伤处注上油与酒,包扎好了,又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把他到带客店里,小心照料他。第二天,取出两个银钱交给店主说:请你小心看护他!不论余外花费多少,等我回来时,必要补还你。”(路10:30-36)
这人既然从耶路撒冷下来,到耶里哥去,大约可以确定是一个犹太人。撒玛利亚人和犹太人之间有世仇,这在当时众所周知。当他被抢劫、半死不活地躺在路旁等待救援的时候,希望一个一个出现了。他在圣殿中敬仰的司祭经过他身边,可是……又有一位肋未人经过,他是为圣殿服务的人,可是……来了第三位,却是一个仇人!他想这回可能真的凶多吉少了。不料那个撒玛利亚人一见他的惨状,动了怜悯之心,马上上前施予援手,且好事做到底。
自己圣殿的亲人没有理睬他,而心怀戒备的外人,却帮助了他。耶稣作这个比喻,是要颠覆的节奏啊!从来,门徒们知道是非分明、敌我对峙,自己是天主的选民,外邦是不洁的、不被天主悦纳的;如今,耶稣的比喻说,即使世代宿怨,受人鄙视,仍然能获得天主的怜悯,在他们身上,同样拥有天主慈悲的标记。耶稣的福音讯息,让门徒们不知所措:天主的慈悲不仅对选民,也对外邦人,甚至扩展到犹太人的仇敌。
当一个撒玛利亚人可以帮助犹太人时,犹太人是否也应该帮助撒玛利亚人呢?在犹太人团体中,如果有一个犹太人当众这样帮助一个撒玛利亚人,这犹太人无异于在表明自己对团体的“不忠”,也是在表明自己对传统的“不承”。
是世世代代把这个“对峙”与“仇恨”延续下去?还是扪心想一想耶稣在比喻中告诉我们的意思,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和认知,甚至是信仰中的秩序,重新排列:把慈悲放在绝对的首位,结束“对峙”与“仇恨”?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这样想,存在的事实是,这不是某个历史人物所竭力要表达的,而恰恰是我们信仰的对象——主耶稣基督在这些比喻中所要启示和宣扬的。
三,慈悲天父对我们的圣召
1,你们应慈悲如父
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若你们爱那爱你们的,为你们还算什么功德?因为连罪人也爱那爱他们的人。你们善待那善待你们的,为你们还算什么功德?因为连罪人也这样作。你们若借给那些有希望偿还的,为你们还算什么功德?就是罪人也借给罪人,为能如数收回。但是,你们当爱你们的仇人,善待他们;借出,不要再有所希望:如此,你们的赏报必定丰厚,且要成为至高者的子女,因为他对待忘恩的和恶人,是仁慈的。你们应当慈悲,就像你们的父那样慈悲。(路6:31-36)
天国,这既神秘高远又在近在咫尺的,究竟是什么境界?
那些在古木兰荒野中度完全圣洁无瑕生活的修道者们,他们在追寻天国境界;那些生活在热闹街市中的商贾们,也在追寻。那些严守诫命、忠诚于传统规矩的法利赛人在追寻天国境界,那些税吏们也在追寻。那些自认为义人的人们在光明正大地追寻,那些罪人们也在内心深处、在圣殿的角落里悄悄地追寻。
耶稣给出的路径,是要寻求“天国和它的义德”(玛6:33)。这“义德”乃属天国,必与世间之“义德”有天壤之别。
为了给我们说明白祂的意思,耶稣又说了一个比喻。
2,亡羊与失钱的比喻
众税吏及罪人们都来接近耶稣,为听祂讲道。法利塞人及经师们窃窃私议说:“这个人交接罪人,又同他们吃饭。”耶稣遂对他们设了这个比喻说:“你们中间有那个人有一百只羊,遗失了其中的一只,而不把这九十九只丢在荒野,去寻觅那遗失的一只,直到找着呢?待找着了,就喜欢的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来到家中,请他的好友及邻人来,给他们说:你们与我同乐吧!因为我那只遗失了的羊,又找到了。我告诉你们:同样,对于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所有的欢乐,甚于对那九十九个无须悔改的义人。”(路15:1-7)
“或者那个妇女,有十个‘达玛’,若遗失了一个‘达玛’,而不点上灯,打扫房屋,细心寻找,直到找着呢?待找着了,她就请女友及邻人来说:你们与我同乐吧!因为我失去的那一个‘达玛’又找到了。我告诉你们:对于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主的使者前,也是这样欢乐。”(路15:8-10)
耶稣似乎是答非所问。不过,看得出来,耶稣要阐述一些重要的信息。
那“亡羊”比喻迷失的罪人。这次不是像“慈父比喻”中的那个悔悟而回头,主动回归父家的浪子。“亡羊”是完全迷失了自己的罪人。牧人为了这样一只羊,竟然把那九十九只“好羊”放在一边,而去寻找这只亡羊,直到找回来为止,并与邻居们分享自己的无比喜悦之情。牧人这样的做法,为犹太人而言实在是愚蠢。这牧人既不懂计算数量多少,又分不清轻重缓急。耶稣说这比喻,是想把天父的思想和作为,藉着这个牧人的形象表达出来。可是,这样的天父,我们心里接受祂吗?我们说自己是天主教徒,我们真的认识天主是怎么样的一个神吗?祂真的是这样在乎罪人,不舍得任何一个人迷失吗?祂要告诉我们,罪人能够悔改,不是靠着自己的能力和功德,而是祂出动倾注了自己的慈悲在他们身上吗?就像创世纪中记载的,当原祖亚当违背天主之命,躲避起来时,天主主动呼唤他:“你在哪里?”(创3:9)
失钱比喻中的那文钱,同样比喻迷失了自己的罪人。这更是一个令人惊异的比喻。这一个“达玛”实在是一文小钱,好像我们现在的普通一元钱硬币,丢失了,也就丢失了,谁会翻箱倒柜、大费周章地寻找呢?但在这位贫穷妇人心目中,这枚小钱为她也是珍贵无比的。耶稣要告诉我们,在天父心中,没有谁是卑贱到可以忽略不计。被当时的司祭、经师和法利赛人看作一文不值的税吏、娼妓、罪人,天主竟然如此爱惜他们!
保禄宗徒说:“你们该怀有基督耶稣所怀有的心情。”(斐2:5)可是,谁懂悟耶稣的心情呢?下面有一位妇人,依稀看到了耶稣的心。不过,她却是一个罪人。
3,香膏抹主
有个法利塞人请耶稣同他吃饭,祂便进了那法利塞人的家中坐席。那时,有个妇人,是城中的罪人,她一听说耶稣在法利塞人家中坐席,就带着一玉瓶香液,来站在祂背后,靠近祂的脚哭开了,用眼泪滴湿了祂的脚,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又热切地口亲祂的脚,以后抹上香液。那请耶稣的法利塞人见了,就心里想:“这人若是先知,必定知道这个摸他的是谁,是怎样的女人:是一个罪妇。”耶稣发言对他说:“西满,我有一件事要向你说。”西满说:“师傅,请说吧!”“一个债主有两个债户:一个欠五百德纳,另一个欠五十。因为他们都无力偿还,债主就开恩,赦免了他们二人。那么,他们中谁更爱他呢?”西满答说:“我想是那多得恩赦的。”耶稣对他说:“你判断的正对。”祂遂转身向着那妇人,对西满说:“你看见这个妇人吗?我进了你的家,你没有给我水洗脚,她却用眼泪滴湿了我的脚,并用头发擦干。你没有给我行口亲礼,但她自从我进来,就不断地口亲我的脚。你没有用油抹我的头,她却用香液抹了我的脚。故此,我告诉你:她的那许多罪得了赦免,因为她爱的多;但那少得赦免的,是爱的少。”耶稣遂对妇人说:“你的罪得了赦免。”同席的人心中想道:“这人是谁?他竟然赦免罪过!”耶稣对妇人说:“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回去吧!”(路7:36-50)
这位不速之客,令主人西满非常不悦,不仅对她大为鄙夷,甚至在心里也开始抱怨耶稣此举鲁莽,竟然与一个城中出名的罪妇说话并接触。
耶稣再以一个比喻,启发门徒们,天国的来临,不是义人以自己的功德获得,而是天主全然慈悲的赐予。换句话说,不是因为我们善,而是因为天主善。
对于天主仁慈美善的认识,每个人有多与少和深与浅的不同。哪些人认识得比较多、比较深呢?就是耶稣比喻中那获得赦免多的债户。这一点,西满和当时在场的人,大约都有相同的结论。
可是,如果一个人不认为自己是罪人,而认为自己是一个“义人”,一个“完美的人”,一个“守诫不怠的人”,一个根本没有什么地方需要悔改、故而也没有什么地方需要被宽恕的人,一个不需要天主慈悲的人——对于这样的人,耶稣该怎么办呢?该说什么呢?该做什么呢?而且,当时这样的人还真不少,在耶稣十字架下面叫嚷“钉死他!钉死他”的,大概就是这样的人。
耶稣在十字架上向天父祈祷说:“父啊,宽赦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路23:34)
4,自己得赦免却不愿宽恕别人者的比喻
伯多禄前来对耶稣说:“主啊!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该宽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吗?”耶稣对他说:“我不对你说: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个七次。为此天国好比一个君王,要同他的仆人算账。他开始算账的时候,给他送来一个欠他一万‘塔冷通’的,因他没有可还的,主人就下令,要他把自己和妻子儿女,以及他所有的一切,都变卖来还债。那仆人就俯伏在地叩拜他说:主啊!容忍我吧!一切我都要还给你。那仆人的主人就动心把他释放了,并且也赦免了他的债。但那仆人正出去时,遇见一个欠他一百‘德纳’的同伴,他就抓住他,扼住他的喉咙说:还你欠的债!他的同伴就俯伏在地哀求他说:容忍我吧!我必还给你。可是他不愿意,且把他下在监里,直到他还清了欠债。他的同伴见到所发生的事,非常悲愤,遂去把所发生的一切告诉了主人。于是主人把那仆人叫来,对他说:恶仆!因为你哀求了我,我赦免了你那一切的债;难道你不该怜悯你的同伴,如同我怜悯了你一样吗?他的主人大怒,遂把他交给刑役,直到他还清所欠的一切。如果你们不各自从心里宽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这样对待你们。”(玛18:21-35)
这个比喻已经超出了当时门徒们的生活经验。那个仆人竟然欠主人(君王)一万“塔冷通”,这是一笔如何庞大的资金呢?按早期史学家约瑟夫记载,大黑落德时代每年的税收大约九百“塔冷通”。这样的巨款,是仆人无力偿还的。不过,他在主人面前的可怜祈求,打动了主人的心,主人竟宽免了他。然而,他自己却对别人无情地逼债,最终使他又丧失了已经获得的主人对他的宽免。
没有慈悲与宽恕,一切又回到了从前,好像没有春天来临的冬天,没有发芽的芥菜籽,没有吐绿的无花果树,放在密封袋里的酵母,不愿回家的孩子,见死不救的路人,与税吏罪人划清界限的法利赛人,无情逼债的仆人……
四,天国临格,从慈悲开始
1,爱主爱人是基督门徒的信仰本质与外在标志。
若望宗徒和保禄宗徒,对耶稣基督的福音教导有深切的领悟。
若望宗徒说:“可爱的诸位,我给你们写的,不是一条新命令,而是你们从起初领受的旧命令:这旧命令就是你们所听的道理。另一方面说,我给你们写的也是一条新命令--就是在祂和你们身上成为事实的--因为黑暗正在消逝,真光已在照耀。谁说自己在光中,而恼恨自己的弟兄,他至今仍是在黑暗中。凡爱自己弟兄的,就是存留在光中,对于他就没有任何绊脚石;但是恼恨自己弟兄的,就是在黑暗中,且在黑暗中行走,不知道自己往哪里去,因为黑暗弄瞎了他的眼睛。”(若一2:5-11)“孩子们,我们爱,不可只用言语,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动和事实。”(若一3:18)“爱就在于此:不是我们爱了天主,而是祂爱了我们,且打发自己的儿子,为我们做赎罪祭。可爱的诸位,既然天主这样爱了我们,我们也应该彼此相爱。从来没有人瞻仰过天主;如果我们彼此相爱,天主就存留在我们内,祂的爱在我们内才是圆满的。”(若一4:10-12)
如果天国就是圆满的境界,那么,这个境界一定是被爱所充满的境界。人与人之间没有彼此的鄙视、仇恨、诅咒、伤害,只有相亲相爱。
保禄宗徒说:“我若能说人间的语言,和能说天使的语言;但我若没有爱,我就成了个发声的锣,或发响的钹。我若有先知之恩,又明白一切奥秘和各种知识;我若有全备的信心,甚至能移山,但我若没有爱,我什么也不算。我若把我所有的财产全施舍了,我若舍身投火被焚;但我若没有爱,为我毫无益处。爱是含忍的,爱是慈祥的,爱不嫉妒,不夸张,不自大,不作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却与真理同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永存不朽,而先知之恩,终必消失;语言之恩,终必停止;知识之恩,终必消逝。因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只是局部的;我们作先知所讲的,也只是局部的;及至那圆满的一来到,局部的,就必要消逝。当我是孩子的时候,说话像孩子,看事像孩子,思想像孩子;几时我一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我们现在是借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的观看了。我现在所认识的,只是局部的,那时我就要全认清了,如同我全被认清一样。现今存在的,有信、望、爱这三样,但其中最大的是爱。”(格前13:1-13)
这段圣经是天主教对主耶稣基督所启示的有关爱的最深刻诠释,是“爱的真谛”,“爱的赞歌”。恐怕,我们天主教信友很多都会背诵,会咏唱。但颇有些让我们天主教信友感到尴尬的是,我们从主耶稣基督创立教会之初,就开始分裂,直到今天,我们宁愿把“爱的真谛”放在一边,先要争议辨明是非短长。“爱是含忍的”,我们对不同思想、不同意见、不同信仰的人,有含忍之心吗?“爱是慈祥的”,我们对待他人有慈祥之念吗?我们如何面对圣保禄宗徒说的“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呢?又如何面对“爱不嫉妒,不夸张,不自大,不作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却与真理同乐”呢?
当我这么写的时候,并不表示我自己已经做到了若望宗徒和保禄宗徒所传述的天主之爱。相反,我越写,越觉得自己的缺陷与曾经的错误,也越感到深深的愧疚,这正是我缺乏爱德的表现,自忖与主耶稣基督的福音精神,相差是多么遥远!四年前,我曾在我的晋牧典礼上,对满携着祝福而来的主教们做出了甚是无礼的举动。也许他们作为主内的兄长,在信仰内早已宽恕了我,但是,这几年来,我却无法轻易地原谅自己。在这里,我特别请求詹思禄主教、李稣光主教和蔡炳瑞主教的宽恕。我曾经面对他们的无礼之举,我希望有机会能当面向他们道歉。
每念及主耶稣基督亲自教授的“天主经”——“我们的天父,愿你的名受显扬,愿你的国来临”,我总会想到,耶稣如此教我们,并不是让我们教友们各走各道、各按良心,而是让我们始终同心合意地呼吁祂,赞美祂,祈求祂。否则,耶稣不会让我们说“我们的天父”;说“我的天父”,难道不是更让我们每个人亲近天主吗?不,耶稣不要我们彼此分开,耶稣要我们相互团结。我们堂区的教友要团结,我们教区的教友要团结,我们中国天主教会要团结。每个信友都是独一无二的,如何团结?惟有向天父的慈悲聚拢。只要有一天我们彼此的隔阂还在,我们念“我们的天父”时就应感到惭愧。
耶稣在福音中说:“你若在祭坛前,要献你的礼物时,在那里想起你的弟兄有什么怨你的事,就把你的礼物留在那里,留在祭坛前,先去与你的弟兄和好,然后再来献你的礼物。”(玛5:23-24)耶稣没有说“在那里想起你对弟兄有什么怨气”,而是“在那里想起你的弟兄有什么怨你的”。耶稣让我们怀着慈悲之爱,先行一步,如此,我们所信仰的,藉着爱德表现出来,才是真实无妄的。
2,教会是一个爱的团体
主耶稣基督建立了教会,祂要教会团体无论在哪里,无论担任什么职务,都要怀着同一的爱德。
这样的爱德行动,使我们基督徒团体与别人有所区分:“我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你们也该照样彼此相爱。如果你们之间彼此相亲相爱,世人因此就可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若13:34-35)
如果我们教会团体没有相爱的实际言行,我们便与主耶稣基督的嘱托不相符合,也没有真正遵守祂的命令。
我们中国天主教最缺少的是什么?我认为就是牧灵爱德。如果牧灵福传是我们基督徒第一要务,那么,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应该围绕着这一中心来开展。
当我们在宣传天主教信仰时,我们究竟有什么可以作为理直气壮地传教的底气呢?是我们中国天主教会的所有成员,摈弃一切影响我们相互猜忌与诋毁的历史包袱,以开放的、包容的、积极的、慈悲的心态,彼此团结合作,一起来拓展主耶稣基督的教会。我们天主教的信仰,绝不是让我们在现世要获得社会权力与物质利益,而是要我们常富有奉献精神,为社会、为他人服务。
这并非什么新思想,而是主耶稣基督早已告诫门徒们的。
若望宗徒在福音中特别记载了主耶稣基督为门徒们洗脚的一段场景:
在逾越节庆日前,耶稣知道他离此世归父的时辰已到,他既然爱了世上属于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正吃晚餐的时候──魔鬼已使依斯加略人西满的儿子犹达斯决意出卖耶稣——耶稣因知道父把一切已交在他手中,也知道自己是从天主来的,又要往天主那里去,就从席间起来,脱下外衣,拿起一条手巾束在腰间,然后把水倒在盆里,开始洗门徒的脚,用束着的毛巾擦干。及至来到西满伯多禄跟前,伯多禄对他说:“主!你给我洗脚吗?”耶稣回答说:“我所做的,你现在还不明白,以后你会明白。”伯多禄对他说:“不,你永远不可给我洗脚!”耶稣回答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西满伯多禄遂说:“主!不但我的脚,而且连手带头,都给我洗吧!”耶稣向他说:“沐浴过的人,已全身清洁,只需洗脚就够了。你们原是洁净的,但不都是。”原来,耶稣知道谁要出卖他,为此说:你们不都是洁净的。及至耶稣洗完了他们的脚,穿上外衣,又去坐下,对他们说:“你们明白我给你们所做的吗?你们称我‘师傅’、‘主子’,说得正对:我原来是。若我为主子,为师傅的,给你们洗脚,你们也该彼此洗脚;我给你们立了榜样,叫你们也照我给你们所做的去做。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没有仆人大过主人的,也没有奉使的大过派遣他的。你们既知道了这些事,如果实行,便是有福的。”(若13:1-17)
我记得已故的金鲁贤主教曾在他的牧函中说,如果教会在历史上把这“濯足礼”也定为“圣事”,亦是美事,因为主耶稣基督的这个行动,对我们所有的信徒,其深意不言而喻。
当年主耶稣对伯多禄宗徒说:“我所做的,你现在还不明白,以后你会明白。”以后,伯多禄真的明白了,那是在他三次背叛耶稣之后,他真正发现了自身的软弱,若非耶稣先爱他,赋予他恩典,他不会说出“主,你知道一切”的话。他也知道了团结相爱的重要,知道了同心合作的意义。在圣神降临后,伯多禄开始向外邦人传教,一度被犹太人基督徒所指责,他解释说:“如果天主赐给了他们同样的恩惠,如同给我们信主耶稣基督的人一样,我是什么人,能阻止天主呢?”(参宗11:1-17)
教会的团结之爱,是建立在天主之爱的基础上的,诚如伯多禄宗徒所说:“我是什么人,能阻止天主呢?”我们的教会,是天主的教会,就是爱的教会;我们的信友,是真实天主教的信友,就是实践爱德的信友。
3,做一个效法天父慈悲的中国教友
今年的9月4日,方济各教宗封圣了一位修女,她就是活着时就被称为“圣人”的印度的德肋撒姆姆。这是教会的一个时代信号:德肋撒姆姆的爱德言行,她爱人、助人、为人奉献终身,是当代天主教信友的最佳模范。
印度的圣德肋撒姆姆,其实并非印度人,而是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不过,她毕生投入在印度的仁爱工作,她把自己彻底融入印度,印度就是她的祖国——她说印度话,着印度服,生活在印度人群中。因此,她被印度的官方和民间,普遍接受,并引以为荣。
藉着这位德肋撒姆姆,教会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就是在自己生活的地方,施行慈悲之爱,让耶稣说的“使世人因此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成为一句实话,从而让天主在我们身上受光荣。
现在,我们中国天主教友逐渐在觉醒起来。我们要传扬基督福音,只是讲授理论知识,那是完全不够的。如果我们相信主耶稣基督的福音都是真理,我们宣讲这些真理当然重要;但是,天主同时也是美,我们在信仰生活中,也应藉着美——教会形形色色的文化艺术,来展示天主教的信仰本质;同时,天主也是善,我们在信仰生活中,更应藉着实际的爱德行动——信友们彼此相亲相爱、对国家和社会诚心奉献,来彰显天主的慈悲和教会爱德的使命。
耶稣所说“你应当全心、全灵、全力、全意爱上主,你的天主,并爱近人如你自己” (路10:27),这是爱的金科玉律。“爱近人如你自己”,常常被我们简化为“爱人如己”。因为把“近”字舍掉了,故而我们会陷于一种“爱的盲区”——究竟爱谁呢?爱非洲的那些贫困国家的人吗?爱无法进入欧洲的难民吗?是的,那些遥远的受苦的人们,很容易激起我们的同情与爱心。但是,主耶稣基督要我们爱“近人”,就是身边的人,家人,邻舍,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同胞。我们的福传事业,也正是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展开。
自从2012年我因自己所犯的严重错误而被全国天主教“一会一团”撤销助理主教任命之后,我接受这个处罚,已经好几年没有参与牧灵工作了。不过,我对中国天主教的爱与关注,初心未改。这几年来,我一直在佘山修院静修,反省,学习。就我所了解的一些可能已经有点过时的信息,我知道我们中国天主教有好几处为社会服务的慈善机构,如河北的“进德公益”、辽宁的“盛京仁爱社会服务中心”、陕西省“天主教社会服务中心”、上海的“天主教光启服务中心”等等。
据2013年9月16日,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在汕头召开公益慈善与社会服务委员会会议的报导,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初步统计,全国各地天主教会共创办孤儿院9所,弱智儿童院7所,养老院52所,诊所136所,医院8所,幼稚园43所,文化学校2所,职业学校1所,援建希望小学173所。11个教区参与了关爱艾滋病患者服务,21个教区参与为麻风病人服务的工作。帮助旱情严重的灾区建设饮水工程40余处,打井50多眼。57个教区共捐资助学8282万元,帮助贫困学生2万多人。62个教区为弱势群体捐款2774万元。
这些都是很扎实的中国天主教的慈善事业,这也正显示出我们中国天主教在中国,我们生活的这片热土上,充满积极的活力和正能量;我为这样有活力、为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繁荣有所作为的中国天主教会,感到自豪。我们中国天主教的信徒,并非只是在教堂里过宗教生活就算善尽了教友的使命,我们更应该在教堂里参与弥撒、诵读圣经、聆听道理、领受圣体之后,在日常工作与社会生活中,把主耶稣基督教导的“爱德”,实践出来。
我相信,当我们真正团结一心,相爱合作时,我们中国天主教的信友们,可以更有力地为福音在中国的广扬做见证,而我们自己,也不辱主耶稣基督所交托的信仰使命,我们真正活出了福音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