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济各在召开了两次有关家庭的世界主教代表会议之后,随即宣布在今年的十月召开以青年、信仰与圣召辨明为题的主教会议,不难见到他的思路方向,由慈悲、家庭到青年。
到底今天青年的信仰处于甚么境况?是否就像成年人眼中所定义的问题?
在天主教的传统里,由婴儿领洗开始,大部份培育的焦点都好像是集中在「预备」领受个别圣事,如坚振圣事、初领圣体、甚至到了适婚年龄时预备婚姻圣事。
暂且不谈培育内容,这种对儿童至青年的「圣事性」培育,的确很容易让青少年觉得信仰培育是为了领圣事,领了圣事后便「毕业」了。
用现今的术语,没有「可持续」的发展,过往「所学」的内容也很快「忘记」,或甚少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出来。就读天主教中小学还好,但一进了大学或初入社会,巨大的世俗洪流很容易会「淹没」他们的信仰种子。
其实,成人圣洗圣事前的慕道培育,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教宗提到在青年的信仰培育上,陪伴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辨别的重要,青年在人格及信仰成长上均处于摸索阶段,父母带给他们信仰的种子,需要不同的土壤、空气和阳光使之发芽生长。
当中,青少年特别受朋辈及团体的影响,但领了坚振的青少年,男的「大多数」做辅祭(现在好些堂区也有女辅祭),女的参加某些女青年善会等,选择好像不多,更可惜的是大部份青少年将「自然流失」。
而每年到了圣召主日前后,总会有圣召推广活动,参加的青少年都明白要静听天主的召叫——虽然暂时未能确定往后的方向。
在这些推广司铎和修道圣召的活动外,如能在其他的聚会中,同时邀请夫妇分享婚姻圣召,或许会有不同效果,且从青少年的角度来看,参加这种聚会可以有更全面的思考和辨别。
一些神父和教会人士早说过,选择婚姻生活的夫妇,与选择修道的神父修女虽然召叫不同,但在抉择的过程中是同样「勇敢」的。因为婚姻中要和与自己完全不同的配偶,一生一世地一起生活。
说到底,青年的培育,无论是人格或信仰方面,家庭的角色是最重要的,从父母身上,他们学会了怎样对待其他人及与天主建立关系(透过祈祷和圣事),无论日后是结婚或是当神父修女,这些家庭培育就成了最重要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