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亚社.香港讯】随着中国社会近年的巨大变化,美国普度大学社会学教授杨凤岗最近获得“邓普顿基金会”三百五十万美元赞助,用以描绘出中国的宗教和精神景观的版图,研究宗教如何在这个后共产主义国家兴盛发展。
为期三年的“中国宗教市场和精神资本”专案在八月十六日展开,并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
根据普度大学的新闻稿,在该校担任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的杨凤岗博士表示:“尽管在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宗教被完全取缔,但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出现宗教复兴。由于宗教影响个人生活、群体和社会,了解宗教在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如何发展是很重要的。”
是次资助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将用于依地理勾勒及追踪全国乡村和城市哪些宗教在蓬勃发展;第二部分将聚焦于共产党统治下,宗教如何保存与复兴,以及在市场及民主转型期,基督徒和佛教徒在发展中的公民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杨凤岗对天亚社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变化巨大,这些既是全球发展变化的一部分,也对国际社会变化正在产生重要影响”,客观了解中国宗教和社会的实际变化,“现在非常必要和及时”。
他举出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当所有宗教经历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镇压时,基督宗教和佛教是如何保存下来?受到严重迫害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基督教徒人数如何会增长三倍?自一九七九年后,基督宗教和佛教如何复兴和保存?这一切对中国经济、人权、民权和民主化意味着什么呢?”
杨氏特别指出,其课题不是“西方国家”资助的项目,而是私人基金会资助的项目。
成立于八十年代的邓普顿基金会为研究与发现有关科学家和哲学家所说的“大问题”提供慈善资助。基金会以往资助研究亚洲课题的资助不多,据杨氏所知,“他们非常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亚洲学者去申请课题资助”。
他认为基金会之所以支持其项目,是因为他们在申请中指出了研究中国宗教与社会的重要性,而研究问题和课题设计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得到了匿名评审专家的认可。
杨凤岗致力于研究美国移民的宗教、全球的华人基督宗教、中国的宗教改变,以及政教关系,是《宗教在中国:共产党统治下的生存和复兴》及《美国华人基督徒的皈信、同化和迭合身份认同》两书的作者,并曾获两个杰出论文奖。
与他一同获赞助的还有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裴玄铮(Jonathan Pettit)及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院长邢福增。
贾斯汀.摩利尔博雅学院院长达味.莱因戈尔德(David Reingold)表示:“我为杨博士感到非常自豪,他是研究中国宗教的世界顶尖专家之一。”他感谢基金会的支持,特别指出“该专案结合学术的工作和投身,超越我们的藩篱,并拥抱博雅学术作为有益于世的动力之悠久传统”。
杨凤岗还会利用这项资助举办工作坊和研讨会,以培养更多关注这方面研究的学者。至今,基金会已资助杨氏逾六百万美元,用以支援他的实验研究专案,及过往学院所培养的新学者。
最近,他就代表其中心带领十五名学生到访北京、上海、甘肃兰州的庙宇、清真寺、修道院和教堂作实地研究,以促进学生对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宗教体制框架的了解。
在五月十至卅一日的旅程,他们亦会探讨中国政治如何压制或促进宗教成长,以及政治力量在地区及全国层面的宗教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杨凤岗向天亚社表示,在当今中国,政治力量和市场力量无处不在,只要走进任何一处宗教场所,这些力量的影响,就可以从其宗教生活和建筑中透露出来。
他又说,中国变化非常迅速,很多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很有限,即使有些了解,也往往远远落后于时代,需要更新。但他坦言愿意参加中国学习课程的美国大学生还很少,因为他们有很多选择,可以去很多不同国家。对绝大部分美国人来说,“中国在距离上很遥远,在心理上很陌生,而且还有意识形态上的障碍”。
正因如此,他们开设的课程和学习计划,就是努力在中美两国的民间搭建沟通桥梁,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否则“不了解就会产生误解,有误解就会造成误判,甚至带来彼此的伤害”。
他认为这样的实际观察,“比阅读学术论文和专着更生动,也更丰富,相信参与者会有很大收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