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在2015年10月24日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自2016年起针对大学以及学科建设明确提出了“双一流”的任务要求,分三个阶段制定了时间表,其中将“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最终目标节点定于21世纪中叶。
教育部去年10月指定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有42所,当中包括北大清华南开浙江等大学,另外有137所高校的108个学科被指定为一流学科建设。
然而文章指出,由于建设重点放在科学学科的发展,因此大学的人文学科面临了一个危机。中国大多数的大学校长都是出身科学或工程学科,因此校方的政策一般都会向科学和工程学院倾斜,人文学科则被打落冷宫。
文章指出,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中国的一流大学彼必须跟从马克思理论以及服务社会主义制度,他又坚持学术界必须负起责任,为宣传中国哲学和社会科学编写一些学科和课本,否则大学学生将会受到西方学者编写的课本所弘扬的西方意识形态所影响。所有的大学都遵照执行这个指示,部分原因是希望继续获得被指定为一流大学建设的名单上。
为了达到世界级别,大多数大学都非常重视国际大学的排名。很多的排名榜在评审一家大学的国际化时,通常都依赖该校的非本国教职员和学生数字作为一个指标,而这样却会使得很多中国的大学吃亏。因此,有些顶尖的大学对国际学生的招收门槛逐步降低,收纳一些成绩低于在本国参加高考的国际学生。
文章指出,这个政策成为非议的对象,因为这制造了招收外国学生和本地学生的不平的不公,更有甚至,有些较为富庶的家庭,更把小孩移民外国,然后以外国学生身份钻空子进入中国的顶尖大学,而毋须跟其他人一样为了高考而拼个你死我活。这样一来,有钱人家有更多本钱钻政策的漏洞,但在另一方面,却阻碍了低下家庭向社会上游的机会。
盲目追求国际化而将资源放在海外学者和毕业生的身上,对本土很多顶尖大学的毕业生而言,却难免沦为二流或甚至三流地位。在过去几年来,很多本地的博士毕业生在学术市场找工作都受到歧视。这个市场很清楚的宣示了一个信息,即本地大学不能生产好的学者,有资格的学者,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宁愿出外留学。职事之故,本地大学面临一个挑战,即他们最好的学生,都统统出国留学去了,这次大学换言之将好的学生出口到外国其他顶尖的大学,留在中国读大学的学生,难免被人归类为“剩余”学生。
中国顶尖大学一方面在输出最好的学生到美国或英国深造,但本地的博士毕业生却只能到二、三线的大学教学,正正宣示一个信息:中国的大学不是你的首选,也非最好之选。
文章最后指出,人才外流部分原因是中国很多大学缺乏一个公开和民主的环境,尽管比较过去数年,学术界已经拥有更多发表意见的空间,但仍然未能在社会发展或政治改革的议题上形成一股反证的力量。在此同时,取得学术资源的渠道,却又是受到管制,对社会科学和交流多处设下防线。最近实施的中央向下分权措施,显然并不足够。在拟定如何使得中国大学在国际更具竞争性的学术政策过程中,大学仍未获得应有的自主而只能扮演卑微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