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天美社 /梵蒂冈电台讯)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周年,世界各地纷纷悼念战争受害者,并重申走上和平之路的决心,而追溯至一百年前,时任教宗本笃十五世在乱世中为教会开创了缔造和平的传统。
本笃十五世是相对低调的教宗,他甚至被历史学家波拉德(J. F. Pollard)称为“无名教宗”。虽然他任期仅七年半,其和平斡旋的工作在当时似乎又未即时见效,但他促使后世的教会为战争与和平提供相关训导并从事实质工作。
这位意大利波隆那的奇萨枢机(G. Chiesa),于一九一四年九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个多月即位为教宗本笃十五世,他上任后立刻呼吁全球天主教徒走回和平之路,并于同年十一月颁布首道通谕,称这场战争只是“大规模的屠杀行动”。他曾劝阻意大利参战,惟意国于一五年加入战争。
参战国疲惫不堪之际,本笃于一九一七年八月一日发出和平唿吁,自愿充当调停人,并提出结束战事的具体建议。可惜当时梵蒂冈正值丧失其“教宗国”地位,外交处于弱势,故此徒劳无功。
波拉德说:“梵蒂冈于一九一四年仅与两大势力有(外交)关系,一是奥匈帝国,另一个是俄罗斯帝国。”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W. Wilson)亦不理会教宗呼吁,带领该国于一七年参战。
大战的主要战场都在欧洲,无形中变成了天主教徒之间的战争。各国教会甚至出钱出力,为国家和为胜利效命,主教亦为本国战争的胜利而祈祷,甚至将爱国置于效忠信仰之先,这削弱教宗对和平的号召力。
在交战各方未有听从本笃十五世的和平呼吁下,梵蒂冈专心推动人道援助行动,如出面仲裁、协助交换俘虏伤兵,以及安排随军司铎等。经过四年激战,一九一八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先后战败投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教廷与欧洲国家结束了政教上的纷争,本笃十五世更以修和者的角色与各国交往。波拉德说:“当本笃于一九二二年逝世时,除了美国及苏联外,梵蒂冈已和大部分强国包括德国建交。” 至今教廷已和一百八十个国家建交。
教宗本笃十五的最大贡献,是展示出教会如何以范崭新方式去回应战争问题,他未有以教会传统训导去诠释义战及不义之战争;当梵蒂冈早已不再牵涉入领土利益当中,本笃十五劝阻交战的天主教国家时,可以毋须支持任何一方。
他亦为继任人带来深远影响,其中教宗庇护十二世尝试用外交途径去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圣若望廿三世呼吁禁止核武;教宗保禄六世在联合国演讲时呼吁“不要再有战争”;圣若望保禄二世则于亚西西与各宗教领袖作出和平宣言。
拉辛格枢机二○○五年当选教宗,亦取名为“本笃”。本笃十六世指十五世是“有勇气的和平先知,于动荡的战乱时期带领教会”。
随后的教宗方济各亦邀请以巴冲突两方一起到梵蒂冈祈祷,谈到前人经验,他于今年年初向各地外交人员表示,本笃十五世为世界领袖展示出一条对话的外交大道。
由此可见,本笃十五世担任教宗时的影响力及成功并不能只用数十年去决定,而是需要用更多时间甚至百年去衡量。
图:天美社 /罗马观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