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职人员的服装与众不同,这个构思与做法由来已久。人们用“man of the cloth”来指男性神职人员,可追溯到十七世纪末。一七零一年,本身是牧师的《格利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采用此短语。
在今天的西方社会,除非有特殊理由如探访医院病人,许多神父都避免穿上神职人员服装外出。当然,他们早就在休息日这样做。现在,有些司铎避免穿上神职人员服装,因为它可能强化教权主义,把应为仆人的司铎变成享有特权的精英;此外也由于在太多地方,铎职已渐渐被等同于侵犯儿童罪行。
最近我看到新闻说,新西兰一位主教邀请时装设计师为教区神父设计服装。款式要舒适、有特色,又能适合当地文化和气候。他这样做是因为在其教区,戴上“罗马领”的神父不多。罗马领是神父的特殊标记,特别是在英语世界。
各地神职人员的服装不尽相同。在教会历史的最初几个世纪,司铎并没有特定服装。甚至我们现时所穿的祭衣也是从以往的日常服装演变出来。男士服装改变了,但教会遵循老式风格,最终成为礼仪规范。
特别在二十世纪时,罗马领尽管并非普世性,但也渐趋普遍,而它或许源于十九世纪的圣公会牧师服装。教宗本笃十六世当选时,新闻报道刊登他仍是年轻神父时的照片,他穿着德国司铎的常见装束:西服和领带。
在热带国家,神父和主教通常穿浅色开领衬衣,并别上翻领饰针,主要是因为罗马领本来就不舒适,在又热又潮湿的热带地区使人难以忍受。司铎汗水的气味与教友出的汗是一样的,也同样令人难受。
在日本,白人神父大多不穿传统的神职人员服装,因为觉得它会妨碍传福音。日本和大多数亚洲国家都有一种错误观念,把基督宗教视为西方宗教。西方人面容加上罗马领将强化人们的偏见,使教会的传教工作更形困难。
在正式场合上,日本的白人神父通常穿着夹克和戴领带,并别上十字架形饰针或其他让人认出是天主教徒的标记。因此总体而言,日本神职人员服装逐渐相似教宗年轻时的装束。
在日本,相当多的日本籍和其他亚洲籍神父也遵循戴领带或穿开领衬衣的风格,因为非基督徒可能不愿与戴着罗马领的人交谈。对天主教徒来说,特别是在西方社会,罗马领或许象征“牧者”,但对那些通过电影或电视认识神职人员的人,罗马领带给他们的形象可能是“狼”。
因此,许多神父都感到较容易的做法,是先与人们相识,然后在交谈中透露自己是神父。在亚洲大部分地区,看来情况亦类似。
这引起了关于神父是否需要特别服装的整体观念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督徒占少数的国家,而且若神父要履行福传使命,必须结交非基督徒。
在南亚和东南亚,人们经常在街头见到印度教、佛教和其他宗教人士穿着特殊服装。或许在那些高度重视宗教文化的国家,天主教司铎穿着合乎当地文化又可被识别的神职人员服装,会是个好主意。在一些国家,若人们习惯以服饰来表明自己的宗教及角色,基督徒或许该把特殊服装视为教会本地化的一部分。当然,要发展这样一套“制服”,或许会使主教、神父和教友卷入服装款式的争论,因为大家提出的风格并不一样。
在东亚,任何种类的宗教装束在大庭广众都很罕见。过去多年来我们在日本演变出来的这种装束风格或许是最好的。它一方面让神父与“那些还没聚集到上主台前的人”(引用日本教友的话)相识,否则这些人可能会避开任何看起来不同寻常的人;另一方面,它让教友在寻找神父时易于辨别。
玛利诺会甘伟霖(William Grimm)神父撰文。甘神父现为天亚社主笔,曾担任日本《天主教新闻》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