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区观塘的圣若翰堂早前结束五十周年金禧庆典活动,堂区的金禧年福传和爱德工作回应观塘区的社区重建处境和基层户的需要,也延续玛利诺神父和修女创设堂区的福传精神。
圣若翰堂主任司铎骆铿祥神父七月中对本报说,近年观塘区从工厂区发展成为商业区,堂区亦自发地关怀社区和传福音。他说金禧是个契机,去加强培育教徒信仰,内容涵盖灵修到街头福传。
观塘圣若翰堂六月二十二日庆祝主保瞻礼及金庆活动闭幕,主礼汤汉枢机祝圣翻新后的圣堂大门圣若翰马赛克。
“教友自发福传是这堂区的特色。”骆神父说堂区差不多每年都会在区内举办街头福传,也邀请邻里和公教学校学生参与布道会,最近亦与九龙东总铎区关社联席等合办爱德行动关怀劏房户,与此同时,圣母军和探访组亦一直探访区内人士。
骆铿祥神父称,堂区“开山祖师”玛利诺神父在观塘昔日急速发展之际牧养教徒和福传。谈到近年的福传挑战,他说堂区人口老化情况逐渐改善,近年多了青年教徒,好些家庭亦迁入该区:“很多青年踊跃服务堂区,带来新气象。”
他说主日学须加开达八班:“由于人数太多,我们曾考虑周六开班,但最后仍维持主日开班以培育青少年参与礼仪。”
该堂区牧民议会主席苏绮珊七月中说,近年教徒积极参与堂区的培育活动,于金禧年之前一年已踏入准备期,他们更经历过二○○○年代中期的堂区五年计划的培育,学习主保的福传精神。“近年堂区多了好些年轻父母和青年,堂家组发展亦迅速。”她说。
苏绮珊期望新教友能够参与堂区团体接受培育,一九八九年在该堂区领洗的她坦言曾疏远堂区,后来透过服务圣咏团和圣母军重新投入堂区。
谈到观塘大型重建计划对堂区的影响,她表示有部份教徒因此而流失,堂区一方面跟区议员了解重建安排,另一方面关注受影响教徒的需要。她说区内人口老化,南亚和新移民家庭的劏房户亦愈来愈多,堂区在关社工作上会更关心基层人士处境。
服务工人开始 继续关心基层
圣若翰堂区教徒曾大全昔日如许多观塘工厂工人一样,因着工作举家迁入该区。他七月中对本报说,传教士和教徒于六、七十年代已在观塘区扶贫,他说堂区亦延续这份福传精神。
曾氏一九六八年加入该堂区,他说玛利诺神父和玛利诺修女帮助了不少当时的基层工人。“玛利诺神父远渡到香港传教,这份传教精神非常可敬。他们回到家乡为香港的传教工作筹募经费,带来大批奶粉和牛油等救济品。”他说玛利诺神父当年开设的学校至今仍为居民服务。
曾大全参与过圣母军和由成年男教徒组成的早期善会“圣名会”,他犹记得为有需要的街坊派米,教徒亦协助他们购买平价用品;堂区亦透过储蓄互助社贷款,让经济有困难的教徒解燃眉之急。
观塘填海后兴建了不少工厂并迁入大批居民,圣若翰圣堂五十年代末已服务该区,由玛利诺神父管理,办事处曾暂设于屋邨内,并附设诊所,当时须外借地方以举行弥撒;一九六二年成为堂区,同年七月,堂区办事处迁入现圣若翰小学校舍。随着观塘发展迅速,圣若翰堂亦在附近地区加开弥撒,牧养范围亦一度扩展至附近地区,包括现今耶稣复活堂的范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