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稿)在世俗化过程中,宗教在西方社会上的角色起了很大的变化。有基督徒学人指出,宗教是公民社会重要的一环,有助建立共同的社会愿景。
不少地区在面对社会矛盾及抗议活动时,会收紧个人自由,但这不时在坊间引来更大的反弹,香港大学比较法与公法研究中心十月底举行题为「自由、公民社会及国家」的研讨会,阐释这三者的关系。
会上,有学者讨论到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指出宗教价值一直是许多社会事业的后盾,默默无声地建设社会;当人忽略宗教价值时,他们并未必即时察觉到相关事业所遭受的影响。
英国记者工会召集人谈经验
资深节目制作人、英国记者工会召集人坎帕内尔(David Campanale)以早期奉行基督信仰价值的英国广播公司(BBC)为例子,说明宗教的贡献。他认为当前英国管治单位道德价值失落,甚至精神思想真空,社会应再次重视基督宗教对建立领袖使命的重要。
基督徒坎帕内尔说,英国广播公司首任行政总裁里思(John Reith)把基督信仰价值带到广播公司,又相信基督宗教伦理是入世的,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价值培育。「当社会发生重大问题时,人们才会明白机构独立自主的可贵。」坎帕内尔指昔日广播公司在社会争议中反映民意,拒绝任何一方施压;但目前公司遵行的是不同的价值观。
他说,当社会离弃信仰价值,不但影响民间机构发展,亦会削弱社会维护价值的力量。
英剑桥公教伦理学者 指出公民社会重要
研讨会上,主持宣读未能与会的讲者、英国剑桥大学天主教伦理学者查普林教授(Jonathan Chaplin)的文章,表示只有当公民社会成熟、民间团体不受政府操控而能自主发展,社会才能够强盛。
查普林的文章指出,中国正间接加紧操控香港的公民社会,但他认为若香港能够展示出它如何需要成熟的公民社会(包括保护宗教等方面),这除有助社会本身发展外,亦能为整个中国树立模范。他强调基督信仰是建立社会愿景的力量之一,有利社会发展。
对华援助协会牧师 称宗教有利社会和谐
对于中国被指限制宗教自由,总部设于美国的「对华援助协会」创办人傅希秋牧师认为,中国毋须担心宗教自由,因为它有利于社会和谐。对于有关宗教的冲突,他建议用双边主义,即以和谐方式共处而非彼此竞争的思维去处理。
答问环节上,论及宗教团体如何在世俗化过程中自处时,坎帕内尔提出,信仰团体若过于专注灵性上的事,反而会令宗教团体愈来愈弱,对社会的影响愈来愈少,间接亦令社会变得更世俗化;相反,宗教若能面向社会,则更能发挥其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