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学天主教研究中心三月十七至十八日于校园举办国际研讨会,探讨学校内如何推动社会训导与公民教育,讲者指社会训导帮助青年认识公民身份及公义价值,同时强化公教学校的身份定位。
研讨会探讨香港天主教学校的社会训导教育、社会训导培育与公民教育、中小学的宗教与道德教育、建立公民身份,以及专业范畴与性别伦理,由多位海外及本地的学者与教会人士主讲;约八十位来自天主教学校及其他教构的教育工作者出席。
三月十七日会期上,天主教研究中心主任夏其龙神父在演讲中指出,公教学校把社会训导带到课程及其他培育范畴中,一方面可回应公民教育的需要,另方面「可彰显公教价值,从而加强天主教学校的身份」。
天主教研究中心二○一五至一六年为公教小学教职员提供师资培训,帮助他们教授人性尊严、经济正义、生态环保等课题;本年三至四月再举办同类的中学师资培训活动。夏神父说,上述课程正是要陪伴公教学校迎接教育上的挑战,以及发展合适的教学策略,他并表示中心正构思下学年开展新一轮培训工作。
中心推中小学师资培训
协助学校推广社会训导
歷史学者夏神父说,民间早前反对当局的学校国民教育方案,教师讲论社会训导课程中的相关幅度时须帮助青年反思其公民身份,「不单灌输知识,也带出价值」,其中社会训导对促进公益的思想可作出补足。
会上,香港教育大学学者公布对上述小学师资培训活动的研究结果,显示大部份参加者同意课程支援足够并能回应学校处境及教学需要;而八成三与会者同时表示除该课程外,未有参与其他有关社会训导的培训。
开幕礼上,夏志诚辅理主教致辞说,「近年香港社会处于敏感状态,思想杂乱纷陈,社会分裂,不少人失去方向」,各方需要为此修补,而社会训导能为社会指出公义所在。
夏主教指社会训导从公义角度阐述对经济及政府责任等观点,透过简易明白的方式让众人认识这宝库。他肯定天主教研究中心的课程能帮助教师任教、执行及评估有关课题;又强调教师传递公教价值时应先身体力行。
学者强调关社须交谈
马来西亚大学教育学系高级讲师巴博士(Vishalache Balakrishnan)强调教师须培养青年交谈的能力,才能让他们在多元社会中当面对困难时,仍能履行公义。
巴博士设计出让学生讨论伦理两难的课程架构,她指培育伦理价值的前设是要尊重文化多元;在马来西亚宗教多元的环境下,青年需要学习及认识不同宗教的优点,她亦关注到香港社会正处于对立局面,港人需要学习彼此聆听。身为印度、中国混血儿的巴博士并未领洗入教,但早年亦有投身天主教的工青会团体。
另一讲者、美国道明会哲学及神学院教授法修女(Marianne Farina)称社会训导培育所须强调的,是让青年实践并建立世界公民身份;天主教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阮美贤博士则指出,社会训导全面带出公民应有质素,培育青年以贫为先等关顾弱小情操。
与会的屯门天主教中学信仰培育组组长林少柔老师参与该中心的师资培训活动,她三月十七日对本报说,活动有助教师在不同课程及国情等议题中带出天主教核心价值,以及为校内相关培育工作作出评估。
玛利湾学校校长李子宗同日对本报说,各校公教老师比例上未必佔多数,故相关师资培训可帮助非教徒老师在公民教育层面带出社会正义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