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教会的高等院校七月底至九月初进行研究,了解教徒对「预设医疗指示」的看法,以及其抉择会否涉及生命伦理和教会训导等影响。
是次研究由圣神修院神哲学院生命伦理资源中心和明爱专上学院健康科学学院合作进行,研究团队包括神父、信徒医生及学者等。三十多位来自明爱专上学院健康科学学院的师生协助进行问卷调查,在全港十五个堂区访问了二千五百位信徒。
参与研究员的明爱专上学院健康科学学院副教授兼医疗研究中心总监冯慕至博士九月六日对本报说,上述研究主要根据政府就预设医疗指示提供的表格作参考,以了解天主教徒对预设医疗指示以及晚晴照顾的见解,探究「当人失去医疗选择的决策能力时,信徒如何从生命伦理原则,或在教会训导下看预设医疗指示的议题」。
「预设医疗指示」让病人指明将来一旦精神上无行为能力作出决定时,所希望接受的健康护理或治疗,以向亲友和医护人员表明意愿避免将来产生混淆或误解。冯慕至说,中国人社会的传统观念、生命伦理、宗教信仰等或会影响到病人的医疗抉择。
是次问卷需要受访者填写年龄、职业数据,她解释是因为不同年龄层对预设医疗指示的看法有不同;职业方面则特别在医疗人员、法律和教育上作分类,因其工作性质与预设医疗指示有关连,或相对较易掌握问卷内容。
研究从处境与伦理出发
上述研究分三个阶段,首阶段是问卷调查,预计结果于十月中完成;第二阶段邀请十位信徒进行对预设医疗指示的深入访谈;第三阶段则依据研究结果请来与预设医疗指示和生命伦理相关的神父、医生、学者等提供建议。
参与研究的圣神修院神哲学院生命伦理资源中心主任吕志文神父指出,临终医疗抉择及临终关顾等涉及对生命的看法,此研究亦有助了解信徒对于病人临终时面对常规或特殊医疗程序的见解。
吕神父九月十二日对本报说,常规医疗程序是指为病人提供最基本的治疗,包括插胃喉供应营养液和水等;而特殊医疗程序或须为病人用上带来沉重负担的方式去维持生命。他指过去不少人误以为教会认为不论病情如何,也应用尽方法保存病人性命,而他引述圣若望保禄二世《生命的福音》通谕(# 65)指出,实情是拒绝「特殊的」或「不相称的」医疗方法,并不等于自杀或安乐死。
他认为预设医疗指示只是一项工具,让病人面对死亡时能向家人、医者表明意愿;而及早了解预设医疗指示,一旦面对生死也能考虑相关医疗关顾与教会伦理的问题。
另外,圣神修院神哲学院生命伦理资源中心将于十二月九至十日联同多个团体举行「天主教生命伦理研讨会」,届时亦会探讨临终关顾,由社工或医护等学者从身心灵方面进行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