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陈卓羚三月十九至廿四日在罗马参与世界主教代表会议前会议。她说求学时未能投入信仰生活,二○一四年韩国亚洲青年节的培育,促使她重回堂区。
主教会议前会议让来自不同地方约三百名公教青年,分享各地处境,会议结论将转交主教会议。本年十月主教会议题为「青年、信德与圣召分辨」。
陈卓羚出发前二月底接受本报专访,分享她的信仰历程。她生于公教家庭,婴儿时领洗,参加主日学后,在九龙湾的圣若瑟堂成长,却未有延续团体生活,其一原因是,家人对她的学业成绩有一定要求,她或是回家温习,或是一家人活动。她直言年少时也羡慕其他同龄儿童可以参加善会。
陈卓羚就读德望学校,参与过辅祭会,但入读香港大学后(主修心理学),却因为忙于参与学生活动,热心大学生活,却自言是心灵空虚。「有一次跟同学谈及自己的教徒身份,同学感到万分惊讶,觉得我的行为完全不像个基督徒,没有半点基督徒气息。」她说这种否定让她察觉到大学生活令她远离了天主。
家庭与学校播种籽 缺乏团体生活疏远教会
她后来再进修社工硕士学位,二○一四年毕业,那年她在偶然机会下认识了一位教内朋友,并应其邀请参与亚青节。她因着参与亚青节而重新投入教会生活当中。
陈卓羚坦言最初只把亚青节视作毕业旅行,但这次旅程让她认清参加者的责任,返港后她便加入堂区青年组,继而担当核心成员至今;后来她又参加青委会「基督徒青年领袖培育计划」,当中有很多出色的青年领袖,让她察觉到自己的不足。
亚青节后重归堂区
教区青年活动以外,她说在信仰上影响她至深的,可算是一起生活多年的代母——家佣——教晓她信仰要践信于行,而非单凭口讲道理。而在她长大后,亦时有机会与妈妈分享信仰。
陈卓羚目前在香港明爱担任社工,工余亦勤于参与堂区。她说在信仰上的起跌中一直感受到天主眷顾与带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