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亚社.香港讯】教会史专家夏其龙神父在专题讲座上,邀请教友透过研究历史,经历醒觉的过程;同场讲者柯毅霖(Gianni Criveller)神父介绍香港早年传教足迹,呼吁教友承担传教的责任。
香港中文大学天主研究中心三月廿三日举办「二十世纪香港天主教会历史研究讲座系列及研讨会」的首场讲座,中心主任兼教区档案主任夏神父表示,历史研究本身不只是发掘历史事件,而是一趟「醒觉的过程」,帮助大众意识前人以何种方式传承何事给后人,使当代人能在模糊的生活中汲取他们的智慧。
是次系列讲座同时与教区档案处和《公教报》合办,有近八十人出席。
夏神父十七日对《公教报》说:「这次的历史研究活动,希望能把教会更紧扣于其所处环境,因为各种政治或社会大事,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教会的生存,不能抽离其身处的时空背景。」
来自宗座外方传教会的柯神父分享其所属团体在香港的传教事迹。他表示,上世纪的意大利传教士透过建立基督徒团体和堂区、教育和培育工作,以及社会服务和慈善事业的方法在香港展开传教工作。
这位教会历史学者表示,在日本侵华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有大量中国难民涌入香港。当时港英政府为了在短时间内照顾移民的房屋需要,没有预留土地兴建教堂,却因此兴起新的合作模式,由教会协助办学。
这位意籍神父续说,政府容许在学校顶层预留地方作为神父宿舍,并可以在校舍内举行主日弥撒。
但他指出:「这事不再可能了。」
这促使教区作出调适,在堂区范围内兴建幼稚园或社会服务的设施,以提高土地在平日的使用量,并促进非教友与教会的接触。
除了提供教育,印刷刊物也是当时的意大利传教士培养教友的方法。以《公教报》为例,便由传教士颜思回(Andrea Granelli)神父于一九二八年创办,而英文版则于四六年在师仁杰(Nicola Maestrini)神父的推动下创刊。
事实上,本地教会上世纪的历史与宗座外方传教会的服务密不可分。香港于一八四一年成为宗座监牧区后,传教工作于六八年交托给当时的米兰外方传教会,后来在七四年成为宗座代牧区,传教士高雷门(Timoleone Raimondi)获祝圣为主教,成为首任代牧。
在圣神修院神哲学院教授传教神学的柯神父说,宗座外方传教会在一九六八年把教区首牧的职务交予国籍司铎,并呼吁当代教友承担更多的福传工作。他提醒教会里每个成员在领洗后都要肩负传教的使命。
他又忆述,一位意大利传教士需要乘坐的士前往处理公务。当那位神父抵达目的地时,那位司机因神父在途中的分享而决定报名参加慕道班,准备领洗。
柯神父会后对天亚社说,他希望教友会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延续这种福传的精神。
在场的教友陈家泉对天亚社说,从会上展示的相片中,他看到上世纪的传教士和贫民百姓一起生活,信仰得以相传,但这世纪的香港人已遗忘了信仰的根。
他目前协助教区复修并活化传教士于开教初期在西贡半岛兴建的天主教小堂,认为复修工作不只要还原圣堂的外貌,以及昔日传教士的足迹,「最重要是重新修复我们教友心中的圣殿,重新再踏我们教友的传教之路」。
【完】天亚社英文新闻:
Hong Kong Catholics urged to become missiona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