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将于2012年在全港各级中小学全面推行国民教育,教育局于5月初展开为期四个月的《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指引》咨询。咨询期刚于上月结束,当局共收到千多份意见书。基督教声音普遍反对以“国民教育”取缔“公民教育”。
天主教陈日君枢机近日向传媒表示,忧虑国民教育会教导学生绝对支持中央政府,形同“洗脑”,令他们失去批判能力,或变得不敢言。他又指出政府对国民教育的说法嫌模糊及温和,形容为“温水煮蛙”。天主教教育事务处宗教及道德教育课程发展中心课程主任陈乃国表示天主教的学校每周有两节公民教育科,里面亦包括国民教育,希望政府让学校自行决定,亦让老师决定教什么。
“国民教育”早引起不少基督教教内的热烈回响,讨论人士多反对以“国民教育”取代“公民教育”,焦点在关心国民教育会向学生灌输单一的爱国理念,令学生失去独立批判及思考的能力。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反对咨询文件建议的“德育及国民教育”的名字,建议保留原有“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名字及内容,而在新课程内另加入咨询文件建议的有系统国民教育元素的课程,但认为内容须以确认个人尊严、尊重自由选择权为先决条件,反对灌输单一的价值观。又认为课程不应只向谈及国家正面的一面,更重的是给下一代培养批判及思想能力。
屯门区公民教育委员会主席、基督教四方福音会深培中学校长邝郭月娟在《基督教周报》发文,认为“公民教育”不能被取代。她表示:“没有‘公民教育’的教育,根本称不上是‘教育’。”她又表示:“‘公民教育’即是多元教育,而‘国民教育’却是局限于某个国家,形成狭隘的民族思维,不能走出宏观思考。”建议将“国民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其中一个范畴。
香港教育学院教育与行政系副教授、管治与公民研究中心副总监梁恩荣博士亦撰文形容“国民教育”与相关的理念如“国民身份认同”、“爱国主义”等都是“两刃的利剑”,既能祝福社群,反之亦能造成伤害。他指出“任何的身份认同,都带有排他性,总存在着‘你与我’之分。”若潜在排他性未能处理好,则可能会造成诸如历史上的民族仇杀之类的恶果。
他又指出政府和主流论述的国民教育都常采用“歌功颂德”式的“正面取向”做法,歌颂我国我族的优越性,培养港人对国族的归属和自豪感,但若未能以批判角度反思自己,则只能培育出“肓从的顺民”,不利提升国民质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