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济各选择了“友爱:促进和平的基础及途径”为二O一四年第四十七届世界和平日主题,这是他当教宗以来的第一份和平日文告。“世界和平日”是由教宗保禄六世建立的,订于每年的一月一日,希望推动各地方教会与社会,关注和平的基本价值与需要。
教宗方济各当选《时代》周刊二O一三年的风云人物,时代杂志总编辑吉布斯说:“教宗方济各获选年度风云人物,因为这位教宗走出宫廷,步上街道,协助世界最大的教会迎向最深切的需求,以悲悯之心作出平衡的判断。”
这位步上街道的教宗在文告中指出:“友爱是每个人作为同一个父亲的儿女与生俱来的天份。在面对种种悲剧在蹂躏国际大家庭,包括贫困、饥饿、未开发、冲突、迁移、污染、不平等、不公义、有组织犯罪、原教旨主义等,友爱是和平的基础和途径。”当社会善意和友爱观念逐渐消失,会危害实现和平。人们往往把别人视为“其他人,不像我们”,显得更加敌对,并常常把别人当作事物来看待。同样,穷人和有需要者被视为“包袱”,阻碍发展,他们最多只是受救济或者受同情的人,“不会被视为兄弟姐妹,有份被召唤去分享创造的礼物、进步和文化的美善,有份享用同餐桌生活的丰盛”。
回头看看我们的社会,不义的社会政策磨灭了我们的人性,消减了我们同作为天父子女那份团结关怀之情,《2003年人口政策》将未住满七年的新移民剔除于公共福利之外,将四百元的外佣税转嫁于外佣身上。这些政策正把他们视为外人、视为包袱,不堪当我们的兄弟姊妹,这些政策将拥有同样尊严的人分成不同等级和类别:“对社会有贡献”/“剥夺社会资源”;“专才”/“低技术人员”;“暂居人口:外籍家庭佣工”;“新来港人士”/“永久香港居民”,带来的不是共融、团结关怀,而是分化和歧视。社会舆论及政府的论调印证了教宗所讲的“贫穷和不正义,都不仅仅是极端缺乏手足之情的记号而已,更是没有精诚团结的文化存在的象征。种种新的意识型态──其中弥漫着个人利己主义、自我本位主义,以及物质消费主义,削弱了社会的结合力,却注入了那种“随时可丢弃”的思考模式,导引我们去侮辱和遗弃那些最软弱和被认为是“无用”的人。在这种方式下,人类的共存就逐渐倾向于类似一种纯粹是实用主义和自私的“礼尚往来”(拉丁文“do ut des”:“我给,是要你还。”)。
这些政策加上港府不愿在公共福利上投入资源,使社会公共服务不足,让很多人产生怨言。其实这些“外人”是政府逃避责任的代罪羔羊,他们其实是香港的一份子,与我们所谓的本土香港人同是不义政策下的受害者。
作为基督的跟随者,让我们谨记教宗所言:“在基督内,任何一个人都如同天主的儿女般蒙受接纳,并如同天主的子女、弟兄姊妹般地被爱,而不是像一个陌生人,更不是一个竞争对手,也不是一个敌人。”
天主教正义和平委员会 www.hkjp.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