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平的身影出现在文艺座谈会上,令不少人惊讶,旋即做出“周小平时代来了”的判断。这惊讶,乃至惊心,都非无凭。出席高规格座谈会,国家通讯社报道,这一切,有理由看作“周小平时代”的加冕仪式。
周小平
凭借几篇瑕疵百出的网文,便得昂然跻身如此规格的座谈会,且伴随官方传媒的喧天锣鼓,时代一下子宽容得令人不敢相信。
对于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而言,这毕竟意味着成功。对于一个怀揣炽烈梦想的人而言,此刻,完全有理由醉倒在成功的酒杯面前,所以,当周小平第一时间机灵地向世界张扬自己的幸福时,没人去责怪他。
然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却不可同时醉倒。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尚在路上,还面临许多挑战。因此,当周小平时代冉冉而至时,不能把它仅仅看作一条娱乐新闻。这个妖娆的“时代”,期待严肃的解读。
周小平时代的驾临,的确并不简单。在它喜洋洋的面孔背面,搭挂的,是重大的时代命题,那就是,在今天,中国人怎样看待自身?怎样看待自己的成就与问题?怎样看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周小平哄传网络的名文《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就是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回答。尽管在许多人看来,他的回答非常奇葩,充满知识与观念上的谬误,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文章主题,切中了今日中国人的关切。周小平文章激起广泛反响这一现象,远比其文章本身更具思考价值。
周小平是当代中国人自我认知撕裂的符号。中国人对自身认识上的焦虑、分歧乃至剧烈冲突,是造就周小平时代的肥沃土壤。
对于中国自身问题的认知,实事求是地说,最大的鸿沟,首先存在于政府与民间。政府乐于纵比,看到的更多是成绩;民间则喜横比,更愿意看到不足。而周小平为中国存在的几乎所有问题辩护,为中国取得的成就骄傲。同时,他几乎反对所有对中国的批评,反对任何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坐标来观照中国问题。这种近乎原教旨主义的姿态,是他赢得青睐的资本。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诸如腐败、食品安全、医疗卫生、教育等具体社会政治问题上,政府长期面对民间舆论排山倒海般的批评,如今,汪洋中驶来一艘叫周小平的正能量满满的小船,对于持久地沦陷于舆论的一方而言,这不啻诺亚方舟。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中国社会对自身认知的分裂,还有更复杂的光谱。
犹记改革开放之初,封闭几十年的国人得以睁眼看世界,震惊于中国的落后与差距,迅速形成反思浪潮。那时候,承认中国落后、中国人素质低不是什么令人羞愧的事,相反,“不满是向上的动力”、警惕因落后而被“开除球籍”才是舆论的主旋律。在民间社会层面,对现实的不满更是存在高度共识。然而,改革开放近40年后,沧桑巨变。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个人财富与自由同步增长,而西方世界那些昔日的老师,也纷纷变成了中国的生意伙伴。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在变化,典型的表现是,民族自信心与自满心态同时高涨,在民间社会层面,对于中国自身认知所发生的分裂,烈度尤为惊人。如今,这种分裂,几乎无日不爆发于互联网等公共空间,无日不发生于饭桌上、同学圈、亲友间、同事中,成为一道日常风景。从代际而言,生长于城市的八零后、九零后,没有生活于匮乏与不自由时代的体验,而是成长于物质丰富到过剩的环境,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为强烈,也确有中国巨大的进步背书,不能简单地归于官方的“洗脑”。
流风所至,如今,在相当程度上,批评中国的社会问题及政治问题,不再具有勇士与先知的光环,相反,在相当多民众眼里,这些批评者,要么是自己的生活不够成功、不够幸福,要么干脆就是心理疾病患者。因此,周小平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千千万万个周小平遍布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此前,许多人自告奋勇地批驳周小平,其中不乏有分量的文章,这些文章,在智力、视野及知识上的优势显而易见。也有人对周小平采取不屑的态度,用一句“自干五”打发了事。我则认为,在周小平时代举行加冕礼之后,仍不妨碍我们对这个时代进言。
我希望,在周小平时代,周小平们自然可以享受荣耀,而站在周小平们对面的,也不至于成为时代的寇仇。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业已证明,我们曾经的伟大,无不来自于包容。今日中国,成就与不足、进步与挑战同样真实,这里,用那个半杯水的著名比喻来形容最为恰当:周小平们看到了有水的一半,批评者们则看到没水的一半。而赞美与批评都不是原罪,只要诚实地面对中国的现实,看到哪一半都不是罪过,人人都应该有说出自己所见的权利,并有免于恐惧的自由。
我还希望,我们能记住另一位姓周的人说的话。他在谈到爱国这一问题时,批评了这样一类爱国之士,他们“辄曰爱国爱国,而口与心违,言与行背;贫者弗恤,病者不救;不为公益之事,不作道德之举······见官吏而胆怯,视人民而自严······”说这话的是周恩来,他当时16岁。愿他的智慧照进周小平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