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柱对司法现代化的要求与习近平所的理论一脉相承。
十八届四中全会昨天进入第三天,依法治国司法改革的话题依然是各大媒体的焦点。昨日有报道认为,目前泛政治化的司法环境,即政治左右司法的情况,是当下质疑中国司法改革长期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因此,打破旧式的政法链条,建立新型政法关系,应是当下司法改革最大的现实问题,亦有可能是四中全会上讨论的问题。
报道称,习近平执政以来对司法领域尤为重视,不仅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强调司法公正的重要性,还亲自部署了司法改革的任务。今年的政法会议上,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下达习近平对司法改革的指示,其中提到“以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切实提高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孟建柱对司法现代化的要求非常符合现代政治的框架,符合习近平所提出的“治国体系现代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遗憾的是,由于泛政治化的中国早已习惯将任何事都与政治挂钩,司法却时常沦为权力的附庸。
不再让法律成权力附庸
近年来,在中国社会发生的诸如违法拆迁、劳动教养、城管执法等法治乱像已经说明,在一切讲政治的泛政治体制下,一切对、错取决于政治或经济利益的考量,而非是否合法。从而阻碍法制的正常运行,扭曲了该有的法制框架。分析认为,前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作为前车之鉴,足以证明不改变以政为纲的司法环境,中国司法的现代化无从谈起。若本轮改革必须痛下决心,摆正政、法二者的关系。最直接的要求就是,让政治的问题通过政治来解决,让法律的问题回归法律本身。
欲打破传统司法环境政治独大的现象,就不能再让法律成为权力的附庸,而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政权自动脱离司法环境,从功能上让政治与法律泾渭分明。
虽然有了分开政、法的前提,但实施政、法的功能分离并非易事。还需要管住政府的泛政治化思维,让司法抛开政治的不合理束缚,成为真正独立的法律部门,由国家司法垂直管理。其次,除了垂直的司法系统外,还应避免政、法系统的人员覆盖。再次以周永康为例,一个曾经身居高位的常委,作为司法系统的主要负责人,自然有条件有能力让政府,让一位高层领导去控制司法部门的霸道做法,是国家的统治思维而非治理思维,不符合现代化治国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