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时,为争取普选而起、历时五十二日的雨伞运动仍然持续,它大大改变了往后本地社会和政治发展的方向。
香港人要求普选多年,基本法承诺了,但港人在此路上却屡受挫折,尤其是近年香港社会秉持的核心价值时受冲击,故此在当局九月二十八日施放催泪弹后,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运动便爆发起来。
九二八事件、请愿人士受滋扰、甚至遇滋扰后再受当局不公平对待,这都令请愿行动一发难收。在雨伞运动前一直提倡以公民抗命争取普选的“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发起人,也表示局势发展超出所料。
诚然,应否以占领作为公民抗命的表达、公民提名是否唯一的无筛选方案、占领行动旷持日久应如何发展下去,这些都是可供讨论的──甚或引来争论。
但在这些争论背后,我们要提出两点,一是天主教徒、特别是青年教徒对这场运动的关怀;二是教会团体内的交谈对话。
去年社会出现占领中环的讨论后,教区七月发表呼吁文,表明教会支持民主体制;又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透过交谈对话来消除导致公民抗命的因素,并落实真正普选特首的制度,废除立法会功能组别。
呼吁文贯彻了教会的社会训导,也和应了本地教会近年着力推动教徒先知角色的努力。二○○○年教区会议对关社工作中先知角色的肯定、堂区关社支援小组的成立、以至近年不同团体推广天主教社会训导,这都鼓励教徒更关心香港社会的发展。
在这次雨伞运动中,不少信徒自发为香港社会祈祷,或在冲突与请愿现场传递和平的信息、又或以祈祷去促进修和。公教大专青年、青年教徒自发组织祈祷聚会,这种关怀与参与,值得肯定。
第二点要提出的,关乎交谈。观乎教会历史,或有教徒误把信仰秉持真理等同为“唯我独尊”,但随着信仰反思,更多信徒明白宣讲与交谈也是教会的使命。
这种交谈的态度,要对话双方不断认识自身信念,但同时亦愿意尽可能放下偏执和固有视角,然后聆听对方,愿意了解对方的立场和信念。这是一个互动和彼此丰富的过程,不是输赢博弈,而是透过对话互相坚固,一起成长,帮助社会凝聚共识,寻求公益。
若说这次雨伞运动带来团体中的争拗、特别在教会团体,我们期望各方多以同理心表达意见的同时,也要指出,多元社会中总会有不同意见,惟可透过交谈去把这些争拗转化为团体成长的养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