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教会将能否避免、或至少能够应付教会圣统制出现左右两派对立的情况,奥斯华.格拉西亚斯(Oswald Gracias)枢机表现出信心,从我们角度而言,这是乐观的政治考量。
不过,亚洲教会的挑战及对立,远比简单的政治分析所显示的情况,更加明显和复杂。
随着柏林墙一九八九年倒下及冷战的结束,政论家运用「左」及「右」的描述已失去意义,甚至应用在神学观点上。这显示控制思想和塑造社会、经济及政治的整套成熟意识形态已经结束。
此外,政论家颇为不适当地描述教会的生活方式及改变。天主教会不是政治社团,而是信仰团体,并且由多种文化而非政治意识形态所维系。
亚洲教会将面对的挑战范畴已经充分确定,而且是一段长远历史的结果。简单而言,这个挑战处于地方阶级文化及教会文化的交汇点,而这两方面是在梵二之前经过教廷长达一百五十年所促成的。
从天主教的观点来看,今天的教会在两个文化议程上运作——梵蒂冈二届大公会议所勾划的教会远景,及以前运作一百五十年而梵二致力改革的教会运作模式。在梵二之前的多个层面及等级的教会,它的指示及权力都是从上而下。梵二重新界定及勾划出一个愿景:教会是由神职人员服务的天主子民。
在亚洲,面对这种改变更为复杂。在不同的国家,地方文化影响到天主教文化的形态。地方文化是相当明显的,而且在非常容易识别的方式上很合适。这可以被称为本地化。有时是如此的。
经常地,这更是未经研究的整合及调和就把当地文化渗入地方教会当中,以活出如何由教廷建议及主导的天主教生活。
大部分的亚洲文化都是具阶级性的。在很多亚洲文化,不同于现时的西方大部分国家,神职人员及修会人士拥有尊崇及高度受尊敬的地位。在西方,神职人员及主教没有享有这种信赖及他们曾经获得的尊敬。这是随着神职人员性侵犯丑闻及主教们对事件处理失当而出现的灾难。
不过,在亚洲大部分地区,天主教神职人员及修会人士仍然享有地区内天主教文化的特殊地位,就如佛教的僧侣及伊斯兰教阿訚,因为他们的身分而在佛教及伊斯兰教文化中占了支配的地位。这一种给予主教及神父近乎自动及自然而然的尊敬及服从,这是在美国、加拿大、西欧、澳洲及新西兰很久以前已经不复出现。
不幸地,因着这种对神职人员「自动及自然而然的尊敬」,产生及维持了一种自我保护、专横及排除异己的神职文化。再者,在一些国家及文化中,还有其它因素使问题更严重,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最明显的例子。在这个次大陆,对于如何展开教会生活,种姓制度仍然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至于教宗方济各建议的后梵二教会如何针对这些情况呢?他甚至说教会的心脏有一种「疾病」正破坏信仰,他称之为「神职主义」。正如他于十月向在罗马参加全体大会的耶稣会士指出:
「神职主义,是教会患上的最严重疾病之一,使到教会远离贫穷。神职主义是富有的。如果它不是金钱上的富有,就是富有骄傲。不过,是富有:在神职主义当中有种对财物的依附。
「神职主义不容许成长,它不容许受洗的力量壮大。传教显示的恩宠及福传力量是来自领洗的恩宠。而神职主义严重控制这种恩宠,并且助长其倚赖性,它有时使到整批人处于一个极不成熟的状态。我记得当我还是神学生和年轻神父时,以及正当基层教会团体出现的时候,发生了一些斗争。为甚么?因为教友开始有强大的领导能力,而最先感到不安的,是一些神父。我过于概括,但我有意这样做的:如果我把问题夸大,这是因为神职主义这个问题是非常严重。」
神职主义在亚洲教会文化存在且盛行,因为它恰好地适应于天主教信仰在亚洲所植根的阶级文化。在阶级文化的繁盛发展下,自然地适合这种专属神职俱乐部所出现的精英主义。同样地,这正好适合过去三十五年教廷法令及指示所认可作为天主教神父及主教的方式。
此外,在过去两任教宗,梵蒂冈一直是以中央、专制的方式运作。中央主义及专制主义的效果抵销了想像力和地方的主动性,正如亚洲主教团协会格拉西亚斯枢机在天亚社的访问中所承认的。它已经相对地停顿了二十多年。
教廷从分层、命令及控制的管治方法转移到一种着重「天主子民」参与及回应的仆人模式运作,正是梵二教会神学所宣导的,但这是天主教会内很多担当领导角色者所不熟悉的地方。
在欧洲及北美的主教当中,这种在教会发生的对立情况已经浮现,出现在两类人之间,一方是那些视他们自己为「正统」的中继器、等待被告知要想及做些甚么的人,另一方则是那些视自己在普世教会中作为地方团体的领袖及仆人。
当总部询问远离中央的人正在思考及相信甚么时,周边的很多人都感到困惑。他们在之前从未被征询过,他们通常不知道自己有甚么想法。他们认为应该由教廷告诉他们要想些甚么。
这将会在亚洲浮现的对立情况不是「左」与「右」之间的问题。这种情况将会出现在两类人之间,一方把自己的使命及牧职当作是从梵蒂冈取得的一些东西,他们想被告之该想及该说甚么,另一方则是那些视自己是教廷授权的地方信仰团体领袖,而这构成「教会大公」的特质。
在亚洲的教会能够吸收并复制它的阶级及分层的文化环境,或放弃教会的神职主义观念作为一种紧密运作、从上而下的组织。后梵二教会的特征是发展一个开放及包容的团体,在实施中央的决定之前,促进地方教会提出它们的主张。
聆听地方的声音(与否)及容许它会被听到(与否),将会是亚洲浮现对立的所在地方。
__________
撰文:耶稣会利伟豪(Michael Kelly)神父,天亚社执行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