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香港政府正在为照顾老化人口这难题而费煞思量之际,官员再次向海外寻找劳工来填补空缺,并谈到香港需要额外六十万「家庭佣工」。
可是,政府并没有提到如何吸引这个数目的外劳前来香港,尤其是当局正在积极寻找愿意接受老人照顾培训的技术劳工的同时,却没有帮助他们发展事业的计划,更一贯地对劳工用完即弃。
社会上普遍想法是,顾用外劳是因为我们大方慷慨,但这并非关键,行动背后最重要的理念反而是建立相互依存的国际关系。
香港的外劳政策并非全球最差,但它当中所包含的许多不吸引条款,难以吸引有责任感人士应聘。
当局坚持采用「佣工」称呼,如果只为方便,还可勉强接受;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名称牵涉到法律层面──由于家庭佣工与本地工人的合约条款有别。再者,虽然聘用条款订明家庭佣工的工作与居住条件,但当局却未能有效地巡查或作出监察。
此外,倘若雇主去世,工人的合约就会即时终止,并必须于十四天内离开香港。对于受聘于已届暮年、预期寿命较短雇主的家庭,这份工作为佣工而言变得不稳定,且不利于其事业发展或个人保障。
照顾垂暮者是一份受人尊敬的工作,与照顾成长阶段中的儿童或把雇主的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无异。事实上,雇主必须信任在家里工作的人;但政府长久以来对家庭佣工的严格规管展示出其不信任,亦自然不能吸引外劳。
香港期望能够在传统职业中创造崭新风格的行业,但吸引理想人才取决于工作和生活方式。最近举行的东盟高峰会议积极推动一项关于外劳的议程,呼吁有关国家杜绝使外劳陷入债务的非法招聘行为,以及推动公平薪金。
讽刺的是,该项议程由菲律宾推动,而菲律宾是这类非法招聘行为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涉及招聘中介公司。
现时一个工人只受聘于一个雇主的模式似乎过时。例如有意见认为,可由工人团队服务一群客户的雇用制度比起债务契约,更能让工人确立生活方式和专业精神,并确保客户的需要能获得适时照顾。
整个受聘概念有必要从根本去重新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