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自一九八七年政府解除戒严后,连带开放宗教自由,宗教团体有更宽广的活动空间,不但相继成立出版社、杂志社、报社及电视台,亦运用文化创意行销商品,在在显示宗教团体随着时代脉动,有了更开阔发展空间与营运模式。
人间福报本周的《转念看世间》专题,特别邀请《光启社》副社长丁松筠(Jerry Martinson,图)神父,及圆神出版事业机构董事长简志忠,带领读者一探当代宗教事业发展脉动,及其运用媒体与行销商品将面临的问题。
台湾宗教产业消费力庞大,您是如何看待媒体或宗教团体,利用文化创意包装宗教节目及出版品,同时让宗教理念深植信徒心中的现象?
丁松筠神父:本质为出世的宗教,进行入世的事业,两者看似矛盾,但祇要目标正确、方法运用得宜,当代宗教亦可摆脱直接传教的狭隘阶段,迈向多元化发展,当前台湾即是如此。
宗教团体不同商业机构,其推出产品并非以营利为目的,而是着重教育、提升社会伦理道德为职志,像日前《光启社》与渔业署合作,传达海洋生态资源永续利用的观念;此外,鉴于幼儿教育的重要,制作教导妈妈育儿的节目,致力让宗教理念生活化。
简志忠:往昔宗教多趋保守,似乎祇负责心灵的层次,无直接涉入生活面,因此与民众生活有所差距;当代宗教发展与人息息相关,例如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秉持“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原则,透过各种方式将佛教带进人群、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及走向国际。
正因台湾宗教发展蓬勃,所以需要以新思维与创新模式,带动其文教与艺术发展,例如佛光山“如是我闻”的佛教音乐,因应大众实际需求,制作系列高品质的梵呗与心灵音乐,使宗教音乐摆脱“助印”的层次,且开发宗教音乐的多种可能。
现代社会看重包装与行销,宗教商品化,为不可避免的趋势。然而,当宗教商品化后,商业的价值观是否会影响原来的信仰价值?信仰神圣性是否会被世俗价值取代?
丁松筠神父:耶稣基督应没料想到未来门徒发展出庞大教会组织与神职制度,佛教徒造众多佛像,相信也非佛陀原意。
世间所有行为都是灰色的,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举例来说,三合一咖啡的外包装多是塑胶制品,不能为避免污染环境,而要求喝咖啡的人自行栽种,因此,祇要宗教商品是有益于信徒,服务性质高于利润(两者兼顾当然最好),信仰的神圣性自无被取代的问题。
简志忠:切莫将“神圣”二字流于刻板印象,要回归人们需要的宗教生活是可亲或远观?温暖或神圣?其实,佛法不遥远,也非遥不可及,若宗教商品能找到最合适、最好的方式来呈现,并不会与宗教庄严性相冲突。
包装后的宗教商品不但不会失其原意,反而更具创意,像是以美观兼具庄严感的设计来取代佛教惯用的佛首、佛手与飞天等;为制作优质宗教音乐,“如是我闻”音乐远赴布拉格、匈牙利录音,为的就是将最好的商品供养佛子,进而让信仰融入生活。
宗教团体成立的媒体,假以时日可能成为媒体主流吗?
丁松筠神父:制作广为大众喜爱的节目,提升收视率成为主流,当然是理想的状态,但经营媒体与制作节目不应陷入主流的迷思,主流议题固然对大众有吸引力,但其价值观不见得可取。
宗教媒体不一定要成为“领袖”,但要以作为“先知”自我期许,节目制作朝向优质化、教育化,正面影响阅听众且受用一辈子,远比吸引更多收视率来得重要。
简志忠:媒体传播内容若可影响民意、左右世道人心,尤其是取得意见领袖的认同,皆可称为主流媒体。
在我眼中,《人间福报》不但是国内第三、四的大报,也堪为主流媒体。《人间福报》张数不若其他报纸,但其内容是扎实的,无论在处理深度议题,或是其客观论述,是值得民众深入阅读及其他媒体效法的一份报纸。
丁松筠神父简介:
.现任光启社副社长、天主教耶稣会东亚传播联会执行秘书
.曾任国际天主教电影视听协会副主席、辅仁大学商学院讲师
.座右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简志忠先生简介:
.现任圆神出版事业机构董事长、纸风车文教基金会董事
.成立“圆神出版社”,旗下拥有圆神、方智、先觉、究竟、如何、叩应、寂寞七家出版社。
.座右铭: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完】来源:《人间福报》
宗教办媒体要让人受用一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