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社讯)美国天主教中国事务办公室执行主任柯如柏神父(R. E. Carbonneau)表示,教会在中国面对的最大挑战是改善神父和修道人的培育。
「整个社会渐渐变得崇尚物质生活。」苦难会柯如柏神父指现今青年有太多「出路」可供选择。
刚过去的八月中旬,一众专门研究中国天主教议题的专家与教会人士参与在美国纽约圣若望大学举行的中国事务办公室国际双年会;今年会议主题为「中国教会廿一世纪的经验」,会上探讨全球一体化、福传、灵修、社区外展和生态神学等议题。
与会专家认为,过去十年间,俗世主义、消费主义、家庭成员人数减少等现象,都令圣召数目减少。
来自爱尔兰的圣高隆庞传教会陈发义神父(T. Murphy)服务北京全国修院已四年,他说:「现代化生活像飞快列车般闯进中国。」
他补充说:「年轻人都采用最新科技、社交媒体,跟随潮流文化。现代化生活正从很多方面改变固有中国文化。」
陈发义神父说与他共事的神职人员、神学生及修女都渴望可以丰富自己的灵修生活。他说:「他们有着热切和活泼的信德,极之渴望学习天主的道理,学习如何去祷告,他们希望与天主建立一份深厚的关系。」
闵国方神父于二○一一至一五年在河北省的修院任教,他认为神师要面对的挑战之一,是「无神论文化」和间接地施压阻碍人民信奉宗教的政府。
闵神父又说:「修院的围墙挡不住文化的洪流。」
修院除了需要经费去加强图书馆服务、购买适合的教课书外,亦需要更多教授、导师和神师。闵神父说,很多最好的书籍都是用英文撰写,但神学生却未有采用。
他说:「很少中国籍神学家会撰写书籍。」
中国缺乏培育资源
教会团体从外获得支持
闵神父说,由于中国教会团体培育资源短缺,很多教区选择保送神学生和神职人员到外地深造。
纵然面对推动圣召和神职人员培训等难题,他却深信教会的牧职人员能让那些在物质主义中感到失落的人找到生命目标和意义。
沈阳教区的许寅臣神父表示,每个人的成长和文化背景不同,教会领袖很难在全国层面为所有神职人员制定统一课程。在这个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中,研究指大概有一千三百万天主教徒。
他说主教经常鼓励神职人员透过退省和课程来提升灵修生活。不过有些教区中,每个堂区只有一至两位神父,他们确实腾不出时间来进修,亦找不到别的神父替代职务。
美国天主教中国事务办公室前执行主任佳真妮修女(J. Carroll)在接受天美社访问中谈到在中国修女团体的圣召情况,指「修女的数目不再如以前那么多」。
她说:「最近听闻其中一个修女团体有七位成员在发终身圣愿前离开;会长是在美国接受培育训练的,她审慎地辨别哪一个是真正适合的人选,并没有为所有人安排发终身愿。有几位是自己离开的。修女的人数因此减少了。」
修女的数目虽然不多,但佳真妮修女说修女团体在中国教会内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