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六月二十二日晚于立法会大楼外为香港民主发展举行祈祷会。
天主教正义和平委员会等教会团体,六月二十二日于立法会大楼外举行拜苦路活动,期望透过善功体会港人在争取民主路上受挫的境况;教会人士则强调在民主进程上基督徒应促进对话与修和的角色。
政府六月二十三日把行政长官及立法会产生办法的两个方案交立法会表决(二十三日中午截稿前未有结果),特首行政长官曾荫权亦于二十一日宣布,接纳民主党提出的“区议会改良方案”,建议二○一二年在立法会增加五个区议会功能界别议席,由民选区议员提名,并由全港没有其他功能界别投票权的选民选出。
此方案引来民主派激辩,赞成者称它增加了功能组别的民主成份;反对者称它确立了功能组别的认受性,亦带来民主派分裂。民主派都要求尽快落实普选。
由正委会、劳工事务委员会、基督教协进会社会公义及民生关注委员会等组成的“基督徒关注政改联席”,在立法会表决前一晚在大楼外举行拜苦路,让参加者“一起体会港人在争取民主路上受挫的境况,和社会大众特别是基层市民的生活,因此而受到伤害。苦路的尽头是复活的盼望,让我们一起无惧黑暗,步向光明”。联席六月十六日举行记者会,称政改方案把功能组别“合理化”,要求当局撤回方案并取消功能组别。
对于基督徒在民主进程上的角色,教会人士强调教会团体可促进不同团体间的对话与修和。
方济会杨炎修士六月二十二日对本报说,基督徒以至社会大众应就政改彼此对话,并要整合清晰民意,彰显市民对民主选举的期望。杨炎修道前曾参与政党活动。
杨炎说,社会需要以修和精神处理分歧,勿随便判断别人,或挑起不必要的仇恨。他说,当舆论集中在分歧之上,社会各团体更要为市民表达意见,而非互相攻击。
他认为,政制发展可以走不同的路径;谈到近日的社会争议,他说年轻一代亦需要学习,当意见不获接纳时,应怎样持平地回应。
基督徒学者戴耀廷六月二十一日出席座谈会时指出,单纯着重选举制度,有可能撕裂社会;在推动民主制度的同时,要建构民主文化,两者同等重要。他提出教会看重和善于对话,在建构民主文化时,应能担起中介角色。
八十年代开始争取政制民主化的朱耀明牧师在该座谈会上慨叹:“回归十多年,教会对民主冷漠,令人心寒”。他说,民主进程艰难,不知自己有否机会看见普选,但下一代要接力,但身为争取民主的同行者,他“不苛责任何一方,我了解他们的困难——要参与,每一步得来不易。”
教会更新运动总干事胡志伟牧师则指,教会扮演促进交谈的角色,但困难重重,在新近的教会普查中,在一众受访者关心的议题中,民主和人权居末位。对于教会团体对社会问题的立场,他说:“教会内可持不同见解,同立场,但要有讨论——不单是投票上支持或反对,也要重守道义,关怀弱小等价值。”
另一方面,教区荣休主教陈日君枢机从一位香港市民的角度分享他对政改的意见,指出由民主党提出的区议会方案“最大的问题是修订的方案基本上还是保留(且增加)功能组别议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