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记者邱国强特稿)梵蒂冈与中国签署主教任命临时性协议后,梵中建交在即之声不胫而走。然而,「临时」二字说明双方对执行协议将有一番磨合,加上中国对「境外势力」的疑惧,恐怕还有边走边看的过程。
梵蒂冈与中国代表22日在北京签署关于主教任命的临时性协议,既牵动中国境内上千万名天主教徒的心,也触及缠绕近70年的台、梵、中关系。而问题的根源,在于梵蒂冈教廷拥有逾1000年的主教任命权,是否会屈从于世俗、且信仰无神论的中共政权。
同时,中国对「境外势力」的一贯疑惧,加上梵蒂冈这个「境外势力」还多出了中国一向提防有加的宗教因素,更让中国对发展梵中关系异乎寻常地谨慎。从22日协议签署以来,中共官媒除了不到100字的报导外,默不出声,甚至限制网民发表评论,可见一斑。
这样的疑惧,以及衍生出的维稳需要,放在中共政权的砝码上,重量是远高于两岸关系的。
当然,梵中要发展关系,签署主教任命协议只是第一步,更何况还只是「临时性」,未来还待修正,说明横在双方面前的分歧依然存在。
在协议签署后,教宗方济各即承认7名由中国官方任命、先前被梵蒂冈视为非法的主教。根据已知信息,北京将首度承认教宗对中国天主教徒的至高领导地位;但今后中国境内主教的产生将先由官方挑选,再由各教区投票产生,经官方认可后,教宗拥有「最后拍板权」(last word)。
也就是说,中国官方在形式上,承认了人在「境外」的教宗对「境内」教徒所拥有的地位。但在实质上,中国对「境内」主教的选择及教徒的管控,是绝对不会落到「境外」的任何人、任何组织,乃至任何国家的。
因此,教宗对中国主教的「最后拍板权」,是真的能拍板否决,还是只能照名单拍板承认?事实上,在协议签订前,天主教会媒体及中国媒体站在各自立场,对「最后拍板权」的解释就有不小差异。一旦意见相左,对双方关系及国际观瞻,都将有不小冲击。
而即使是外界最常用来模拟的「越南模式」,梵蒂冈与越南达成主教任命协议已逾20年,在偶有零星龃龉下,双方至今也未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未来在梵中之间,光是对主教任命解释的分歧程度,就可能高于梵越。
此外,梵中一旦建交,就自动产生国际礼仪的需要。那么,在官方需要及信徒期望下,中国是不是要邀请教宗前来访问?众所周知,教宗每到访一处,无不牵动着当地天主教徒的情绪,以至于万人空巷。
即使中国不是天主教国家,且拥有强力维稳的经验和能力,但如何面对这样一位「境外势力」领袖到访对上千万人心的触动,特别是在社会矛盾重重、官教关系紧张的中国,维稳的压力,恐怕会令北京夙夜难寐。
由此衍生的,还有梵蒂冈在中国设立使领馆的问题。若双方建交,梵蒂冈势必要在首都北京设立大使馆,且在广土众民的中国,还可能需要在其他城市设立领事馆。同样基于矛盾与紧张,这些使领馆难保不会成为教徒表达诉求的对象,即使维稳,也能让北京头痛不已。
虽然有中国学者形容,梵中签署主教任命协议,是为建交「搬开了大石头」,但双方水底下的石头,其实都还在,而且不少。因此,梵中执行主教任命,乃至于进一步发展关系,还少不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编辑:陈家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