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教区圣若瑟修院的古籍及主教公署的档案文献最近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黎鸿升主教表示既高兴又担心。
黎主教对天亚社说,保育文化遗产不能随便,需要专门学问和额外人力资源。
这是澳门教会资源自二零零五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再次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名录中。黎主教对此表示高兴,因为这能进一步提升教会知名度。
他亦希望将文献公诸于世,有助历史和学术研究。
然而,他说,整理档案要大量人手,教会资源有限,故希望政府能提供协助。
澳门于一九九九年回归中国前的五个世纪是葡萄牙殖民地,也是外籍传教士和商人进入中国大陆的通路。
澳门教区在一五七六年成立,是天主教会在远东成立的首个教区,范围极广,包括中国、日本、安南和东南亚沿海各岛屿。四百年来,澳门教区辖下各地区教务日渐成长,先后成立了逾一百个独立教区。现在澳门教区的范围,祇局限于廿九平方公里的澳门本埠,有六个堂区和三个准堂区共约二万教友。
黎主教指出,文献最重要的地方是记录了澳门教区的数百年历史,当中有大量“传教士的足迹”,展示澳门作为中西文化桥梁的角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议会第四届全体会议三月八至九日在澳门举行,由澳门基金会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澳门文献信息学会协办。
出席会议的议会成员有来自中国、澳洲、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十六个国家和地区。会议讨论了十二个项目列入亚太区《世界记忆名录》的申请,其中澳门文献信息学会申报的“天主教澳门教区档案文献(十六至十九世纪)”项目,被成功收录。
黎主教说,该学会几年前已开始搜集教会资料,这次“因利成便,趁着议会在澳门举行,希望得到教区的准许和合作,搜集更详尽的资料,向大会申报及介绍”。
除了天主教档案,成功申报的还有中国的《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斐济的《印度劳工合约文献》、蒙古的《蒙古的黄金时代》、新西兰的《东京战犯审讯》、菲律宾的《总统文献》和越南的《进仕提名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