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梁振英十二月九日宣布不寻求连任后两天,选举委员会十二月十一日举行界别分组选举,本届有逾三百名非建制派候选人当选。有教徒强调,参选并非为推举特定候选人, 而是要带动民间讨论以促成普选。
特首不竞逐连任,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亦于十二月十二日辞职,舆论视作他为参选特首作准备。这情况下,非建制选委的角色便更形重要; 然而,碍于选委会的组成方法,外界一直指其选民基础狭窄,要求普选特首。
参选社福界选委而落选的天主教徒社工钟威龙十二月十三日对本报说,民主发展非只由选委决定,他期望非建制选委能转达民意,例如是依照民间投票结果行事;他强调「每位市民都有能力作出选择」。他说,选委不单只向业界负责,也为每位市民争取参与权。
选委提名权起作用
对于有教会团体不认同选举委员会的小圈子本质,钟坦言为参选有挣扎,因某程度上这会助长现有制度,故此他与所属社工团体成员希望,藉着对特首候选人投白票以示不满,并重申公民提名乃社会共识。
参与高等教育界选举而落选的天主教徒学者梁旭明博士同日称,不少参选人都希望藉着参选以突出小圈子选举的问题。她与参选团队则希望让选民重视弱势群体处境,同时带动民意去提倡公民提名。
团体争取普选特首
谈到选委会选举结果,天主教正义和平委员会执行秘书陈丽娜同日指出,较高投票率显示伞后的能量与社会不满,她指选委以至大众可检视往后的候选人能否承诺重启政改,以达至没有筛选的普选。
她认为,民间回应重点不应是「造王」提名某个候选人,应趁机会凝聚民意以改变制度,可考虑借「商讨日」或投票等方式向候选人表达意见。
由一千二百人组成的选举委员会,将负责提名和选举特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