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二十周年,有本地教会人士指出,面对近年的社会问题,基督徒更需要与贫弱同行,亦要关心青年的价值观培育。
天主教正义和平委员会六月十八日在公教报刊登声明,表达对香港主权移交二十周年的信仰反思及社会期望。声明强调基督徒承诺优先与贫弱同行、争取民主普选、保卫法治制度、守护公民自由。
正委会认为,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并拥有「高度自治」,然而北京政府以及中联办多番干预香港事务,北京政府更多次背弃「普选」承诺,僭建「政改五部曲」和「八三一决定」;民生方面,港府继续偏袒财团、输送利益,无视贫富悬殊之祸患,当局亦对全民退休保障、标准工时等劳工权益置之不理。
七一回归纪念日当天,正委会与天主教劳工事务委员会等多个基督徒团体假湾仔的循道卫理联合教会香港堂,举行祈祷会为社会祷告。
劳委会李静敏:社会需要经济正义
谈到弱势社群处境,劳委会总干事李静敏六月二十日对本报说,议会以至政制向权贵及商界倾斜,以至劳工及弱势权利未能充份获保障,她强调民主政制有利于社会平衡发展,并期望信徒以至坊间雇主敢于为弱势取舍,作「经济正义的皈依」。
李静敏说,回归后让她感受至深的,是教会同工与弱势群体同行的经验,这包括基层工人及少数族裔。「最深刻是二○一一年设立最低工资,可惜工资已追不上物价。」她指劳工状况某程度上于回归前后没有改变,制度所限以致标准工时未能立法,故期望新特首能重视劳工权利。
回顾近年的社会风气,她指若「香港人优先」的思想若走到极端,则有碍扶助弱势:「香港人对福利比以往更敏感,每涉及新移民就表示抗拒。」她指社会帮助真正有需要的人时不应分背景,市民应本着同理心亲身接触穷人。
信徒学者冯应谦:当关心青年前路
天主教徒学者冯应谦六月二十日对本报说,青年于回归后仍具备清晰的港人身份认同,惟社会价值观普遍重视金钱,教会应加强对青年在人生规划、心灵辅导等方面的培育,与他们一起面对人生抉择。
冯应谦曾担任教区青年牧民委员会委员,现为天主教传播事务委员会委员。他忆述一九九七前后仍在美国修读博士时,特意返港见证回归,并自九六年起与学者每两年进行「香港身份认同」研究至今。
「当年不少人忧虑回归后的前景,担心港人身份认同会否慢慢消失。」本身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的冯应谦说,他九十年代初就读中学时,教会有见青年少关心社会,便鼓励他们关社,而现今青年早已能透过学校及社交媒体等认识社会,社会价值观愈来愈清晰,普遍亦认同港人身份,反而现在求职与住屋等问题挑战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