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24号,圣母进教之佑瞻礼,也是普世教会为中国教会祈祷日,祈祷内容几乎必诵念的是教宗本笃十六世亲撰的《向佘山圣母诵》。除此之外,如果祈祷安排在晚上,还可能会诵念到当日的每日礼赞,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日课。
让我们先来看看5月24号的晚祷问题。毫无疑问,目前大陆普遍使用的日课app为¡Breviarium (我灵赞美主),由香港慈幼会提供。其提供的赞美诗尽管有些拗口,但还说的过去。而到了祷词部分,就变得非常拗口,比如:
祢愿意玛利亚联同圣若瑟,一起成为教育祢圣子的双亲,
──求祢支持教会内的教育工作者,在他们为青少年、特别为那些贫苦无靠和被遗弃的青少年,在人文和基督徒教育上所做的工作。
不仅拗口,不适合大众诵念,在语义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普遍来讲,每日礼赞都经过严格的礼仪精神审核,所编译或编写的经文也都郎朗上口,突然读到这些拗口的经文才感到极其不适。
第二个问题,也是本文要重点讨论的问题,就是教宗本笃十六世亲撰的《向佘山圣母诵》的翻译问题。我们分两点讨论,一点是翻译的忠信问题,二是语风问题。
笔者无意逐词逐句的对照原文来检验翻译的经文,单单提出一个特别明显的问题,就是中文版中使用的“您”字。这个问题特别明显,在中国文化中,“您”属于尊称。很多人以为,圣母是耶稣的母亲,天主之母,也是我们的母亲,应极受尊敬,所以要使用“您”来称呼。
然而,“您”这个对圣母的尊称并不符合圣经传统,按圣经原文,福音中从来没有对玛利亚使用过“您”这个称呼,一直就是使用第二人称单数“你”。后期发展出来的圣母经,也未使用“您”,中文版的圣母经使用的也是“你”。
如此说来,将教宗本笃十六世亲撰《向佘山圣母诵》原文中所使用的“你”修改为尊称“您”就没有任何必要了,只能让诵读的人感到乖乖的。
再说对《向佘山圣母诵》的翻译。既然是祈祷文,就应该考虑到团体性、易读性,并要符合中文的行文习惯:短句。譬如我国传统的《三字经》、《弟子规》,都是三字一句,大人孩子都能轻易的朗读。《向佘山圣母诵》是荣休教宗本笃十六世亲撰的,语风与语句都是典型的西方式的,大量的倒装句。基于中西语文的差异性,再加上祈祷文的特殊需要性,翻译倒不如编译。通顺易读的编译经文远远好于生硬的直译。
语言的选用,也应该使用大众语言,比如该祈祷文中文版中的一句:“都能成为促进全体人民和谐共处的酵素”,“酵素”这个词是“酶”的别称,属于典型的化学专用词汇,老百姓从不会使用,而是会说“酵母”。更何况祈祷文的原文(以英文为例)使用的是“leaven” (酵母,面肥),而不是酵素的英文专用名词“Enzyme”。
本文仅抛砖引玉,无意重译此祷文,倒是希望有兴趣的翻译“大神”能根据本文所提出的原则重译此祷文,让中国教友们读到地道的中国味祈祷文。
附
教宗本笃十六世亲撰《向佘山圣母诵》
至圣童贞玛利亚,
降生圣言之母,又是我们的母亲,
您在佘山圣殿被尊称为「进教之佑」,
整个在中国的教会满怀热爱瞻仰您,
今天我们投奔您台前,求您护佑。
请垂顾这天主子民,并以母亲的关怀
带领他们,走上真理与仁爱的道路,
使他们在任何境况下,
都能成为促进全体人民和谐共处的酵素。
您在纳匝肋顺从主旨,说了「是」,
让永生天主子在您贞洁的母胎中取得肉躯,
使救赎工程从此在历史中展开,
您又恳挚地奉献自己协助这工程,
让痛苦的利刃刺透您的心灵,
直到最后的重要时刻,在加尔瓦略山上,十字架下,
当您圣子牺牲自己,使世人获得生命时,
您伫立在祂身旁。
从那时开始,为一切在信仰中追随您圣子耶稣
并跟着祂背起十字架的人,
您以一种崭新的形式,成了他们的母亲。
希望之母,您在圣周六的黑暗中,
仍怀着坚定不移的信心,迎接复活节的黎明,
请将这分辨的能力赏给您的子女,
使他们在任何处境中,即使是最黑暗的时刻,
仍能见到天主亲临的标记。
佘山圣母,请援助那些在日常劳苦中,
仍继续相信、希望、和实践爱德的中国教友,
使他们永不惧怕向世界宣讲耶稣,
并在耶稣跟前为世界祈祷。
您以塑像的形态,矗立于佘山圣殿顶,高举张开双臂的圣子,
向世界展示祂对世人的深爱。
请帮助天主教友常作这大爱的可信见证人,
并使他们与教会的磐石伯多禄结合在一起。
中国之母,亚洲之母,现在直到永远,请常为我们祈求。亚孟。
各语言版本请参阅这里:https://w2.vatican.va/content/benedict-xvi/en/prayers/documents/hf_ben-xvi_20080515_prayer-sheshan.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