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民主路和民权路十字路口有一座纪念抗战胜利的解放碑,人们往年喜欢在平安夜聚集在这个地标,听着碑上的劳力士钟午夜报点,就算是过了圣诞。
我慕名前去,结果失望而归。今年解放碑的平安夜,没有节假日的欢愉和热闹,而是异常平静,甚至带有些许紧张气氛。
数千名警察一字排开360度包围解放碑,禁止公众接近。公安在解放碑底座架起帐篷设立临时指挥中心,通过屏幕实时监控闭路电视画面。荷枪武警严阵以待,如临大敌。
重庆当官的朋友解释,禁止公众聚集是为了防止类似三年前上海外滩跨年活动的踩踏悲剧上演。重庆的出租车师傅等市民的理解则是,当局不鼓励庆祝圣诞节这样的西洋节日,因为要弘扬中华文化。
每逢圣诞节便会浮现抵制洋节的网络舆论。比较极端的论述包括从文化入侵的角度,指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为了便于殖民统治而传入基督教以同化中国人的思想,庆祝圣诞节是不爱国的耻辱行为。比较温和的论述包括,禁止高调庆祝洋节,有助于扭转年轻一代对中华文化的感知和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减弱的趋势。
从公共治安的角度,禁止群众占道狂欢确实达到了确保平安夜平安的效果。从党风建设的角度,奉行无神论的中共有权要求党员不参与宗教活动。但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把庆祝洋节等同于对中华文化的某种损伤,这既有逻辑漏洞,也可能会造成反效果。
先说逻辑漏洞。多数年轻人既然在平安夜选择上街寻乐而不是到教堂参加弥撒,就意味他们更在乎的不是节日的宗教意义。一道行政命令,戛然终止了在地标狂欢的社会习俗和共同记忆,难免会令一些人对下令者心生恶感。
中央的官方表述从未说要抵制洋节,反而一再强调要包容。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了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表示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要坚持开放包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
从纯粹功利的角度想,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和推手,略知基督教的一二,就是打开了解西方社会的窗口,是与国际友人交流时的话题。基督教宣扬的某些价值观,如仁爱、奉献等,能提升个人品格,进而有利于提升社会的素质。就算部分年轻人参加了圣诞节庆祝活动后开始对基督教产生好奇或兴趣,只要他们不是党员,这也未必是件坏事。
北京文化评论人王鲁湘指出,中国要有文化自信,就必须先有文化自觉,而真正的文化自觉,来自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通过对其他文明的了解,从而对自身文化有所反思和批判。
我的理解是,文明与人的关系不是一夫一妻制,不是接触了一个文明就必然会放弃另一个文明。接触更多的文明,反而能让我们更好地珍惜自身文明的优势,并为如何弥补自身文明的短板提供线索。
呼吁抵制洋节的舆论,反映的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和焦虑。提高自信和消除焦虑更好的办法,是直面年轻人对中华文化的感知和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减弱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而不是简单地把所有问题归咎于外在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