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教会每年的一月十八至廿五日举行基督徒合一祈祷周。在二千年的教会历史中,经过十一世纪的东西方教会分裂以及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后,基督宗教大致形成了三条支流:天主教(公教)、正教和基督新教。
多年来,有很多人尝试为合一而努力。例如在一二七四年,教宗額我略十世推动与东方教会合一,其中出力最大的人可算是圣文德,其时不少人都希望东西方教会不再分裂,可惜在里昂第二次大公会议期间,圣文德却突然病逝。
但也得承认,教会在某些时期,对基督徒合一抱怀疑甚或抗拒的态度,例如教宗庇护十一世(1857-1939),便曾发表过通谕谈论宗教合一(Mortalium Animos),反对天主教徒参与那时才冒起的合一运动,以重申由耶稣基督创立的公教会才是真正的教会。
直至梵二大公会议,教会有了《大公主义法令》与《东方公教会法令》,当中称呼基督新教为「分离的弟兄」,这由大公会议所肯定的开放态度,为合一运动带来相当的动力。
概略来说,基督徒(包括公教徒、正教徒及新教徒)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若能够更团结,将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惠及公益。但我们可以看到各宗派完全融合的可能吗?似乎不容乐观。
在教会外,各地社会亦一直经历分裂与融合。现代不少独立运动都遇到挫折,例如加泰隆尼亚、北爱、魁北克等;但同时教会又可否从国际合作或联盟的模式中得到启迪?
若要各宗派「完全融合」,暂时似乎是没有可能,但若建立一个比现在更紧密的合作平台,又有没有可能呢?
基督徒以宗徒信经或尼西亚信经作基础,其他方面仍可有自己的坚持——目前实际上亦如此做。这好处是,在世界议题或宗教议题上,可有更大的合作空间,例如在环保、气候、伦理、经济、工人、正义和平等各方面,可以对各国执政者提出更有说服力的建议。
在信仰生活上,各宗派互补长短。看看正教会的奥迹神学、教人全情投入的神圣礼仪,以至深具默观色彩的圣像画;再看看新教徒锺爱圣经的投入,尝试在教会管治上开放及更多平信徒参与,这为作为公教徒的我们有甚么启迪?
在本地教会的合一运动上,二○一七年是成果丰硕的一年。去年是宗教改革五百周年,本地教会除了庆祝合一祈祷周外,亦合作推动神学交谈与平信徒培育,这都是当予肯定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为合一而更新自己,对圣神开放,好使圣神能引领我们向前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