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境内,有一座由罗马天主教传信部于1930年所建的天主教修道院,河南总修院。1958年停办。这座在中国天主教会历史中具有时代意义的修道院仅仅存在了28年。从1958年至今,这座修道院在风雨中又飘摇了整整60年,空余断壁残垣映照着淡烟衰草孤村。
兴建,教会本地化运动的延伸
在沙百里神父主创的《中国天主教指南》里有"河南总修院圣母堂"的地址:开封市东郊羊尾辅(亦写成羊尾铺村)。这是座中西合璧,极尽英美的四合院落式建筑,青砖黑瓦,中式游廊,红漆排柱。虽因年久失修,墙陷漆驳,但没有失去庄严神圣的恢宏气势。
河南总修院兴建的时候,刚好是刚恒毅枢机来中国的第八年。
1922年刚恒毅枢机始来中国,1924年6月,他作为首任罗马教廷驻中国公使宣召第一届中国主教会议。主教们齐聚上海,商讨应对天主教会在当时时代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突出问题。把中国教会交给中国神职管理的决心是从刚恒毅枢机刚踏进北京便"婉拒意法使馆领事极愿提供的各种方便待遇"事上便可见一斑。
刚恒毅到中国来之前,由雷鸣远、马相伯、英敛之等人努力推进的教会本地化运动已经展开,虽阻力巨大,但他们依然坚持,并联名上书罗马教廷。终在1919年(和"五四运动"同年),教宗本笃十五世颁布《夫至大》通谕后见得成效。严格意义上讲《夫至大》通谕正是为解决各修会在中国传教区因"保教权"和"特权"而产生出来的诸多问题。刚恒毅受命来中国正是此目的。
刚恒毅到中国第二年(1924)召开中国主教会议,1926年又促成六位国籍主教往罗马祝圣,1927年委托本笃会创办北京辅仁大学,而辅仁大学为当时中国社会培养出一大批人才。刚恒毅自己在绘画、建筑、音乐等方面用心使得他推行的教会本地化在真实意义上雏形已成。1930年开始兴建的河南总修院其实亦是刚恒毅枢机推进教会本地化运动的延伸。
河南总修院兴建的目的便是要着重培养本地神职。据刘志庆、尚海丽合编的《河南天主教编年史》中说:从1914年设开封教区以来直到1930年,16年间开封教区只培养出1位中国神父。正是由此,河南七个教区的主教向罗马传信部提出申请,欲成立修院,好解决河南境内外加陕西汉中的神职培养问题。主教们顺便请传信部批拨建院及培育经费。传信部商议通过后,遂指派"圣母圣心会"西班牙籍传教士来负责建院筹备工作。书中说,这个决定惹得河南境内的意大利籍传教士甚是不满。
筹备工作完成后,又聘天津法商营造公司承包院舍建造工程,1932年建成。河南总修院占地57.21亩,修院主体建筑南北长51.1米,东西宽91.4米,环形二层楼房以廊道环绕,另有圣母无染原罪圣堂,整个修院共有房屋约230间。
河南总修院的建筑设计风格正是教会本地化的又一次成功尝试。从修院外观气质看,院落中式,色调中式,布局中式;西式窗户合理嵌入,内部设置西洋器物的运用无不和整体搭配的天衣无缝,美仑美奂。昔日辉煌景象虽已不在,但从如今保留尚算完整的整体风貌进行揣摩,我们闭起眼睛,似乎仍可听见修道院颂经曲调悠扬,书声朗朗,修生撩衫持卷东西踱走,神圣南北飘散的圣境景象。根据《河南省天主教编年史》记载:河南总修院历时前后28年,当时河南省百分之八十的神父是从这里培养出来的。
再现,和电影交织的衰败与无奈
这座修道院作为建筑再次进入世人的视线,是因为导演顾长卫的电影《孔雀》。
电影拍摄时,选景便是在河南总修院。高卫红(张静初饰)一家五口人住在游廊进囗处某间房子里。解放后,许多大资本家和旧朝官员的大院豪宅统统给了平民百姓住。一幢别墅要住十几家人。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还是很普遍的现象。
河南总修院被作为炼锌厂弃置不用后,应该还有住民在这里生活,他们拿修道院作平常百姓家。在电影中,高卫红一家和周围邻居给我们展现的生活仿佛已经是俗世与神圣很自然地融合一起了。只有他们全家人打蜂窝煤遇雨时,长镜头,隔雨望去,两根柱头镂雕精致的花纹才让人觉得有些许违和感。
高卫红家是在修院游廊柱间盘垒起炉灶,炉灶旁边有个铁笼,铁笼里养了两只大鹅。这仿佛天津袁世凯故居在没被回收时居住在里面的散户人家,这家门囗堆堆白菜,那家门口放筐煤球一样。在当时也许不觉什么,今天如果你有机会走进已被用做高级餐厅的有名的"袁氏故居",在脑海里想象下九十年代住户场景,一定会觉得历史竟如此可笑过!
因为兴盛过,衰败便让人觉得惋惜。与高卫红的青春无奈相呼应,电影里残破衰败的老建筑,仿佛也在无声地为自己呐喊。
寻访,那些美丽而破败的老建筑
无独有偶。据我所知,目前在国内具有如此气势还躺在破败中残喘的天主教大型建筑群,除河南总修院外,别有三处:一是陕西三原通远坊修道院,二是浙江嘉兴遣使会文生修道院,三是山西朔州新安庄本笃会修道院。
通远和朔州我曾亲访两回,至今无法忘记我在朔州本笃会院里扒开草丛探视本笃会士酿啤酒的酒窖的有趣情形;更记得有年冬天,我走进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通远坊教堂院内,天空飘着雪花,在天女散花般的意境中,这处古老建筑给我带来的巨大视觉冲击,真美不胜收!
2008年,四川彭州白鹿上书院因突入其来的大地震毁于一旦,目前虽重修全新,可原来建筑带有的厚重美感却因重修消失不见了。所以,今天看见河南总修院、文生总修院、本笃修院、通远修院仍在风雨中破败残缺着,心中总是不免隐隐作痛。这样的瑰丽建筑如果再在风雨中坍塌,便不会复在了。因为,在历史里存活过的建筑,如果消失,便无法再复制。
近三十年,有许多仿西式的教堂拔地而起,还有许多缺乏美感的所谓的中西合壁。然而,历史中保留下来的老教堂、老建筑,如果能好好修缮,其建筑、其精神,于当世及子孙后代而言,都是价值连城的。
首发在《圣爱》 图片采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