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天主教廷近日与中国就主教任命问题签署一项临时协议。《费加罗报》与天主教报刊《十字架报》24日均发表长篇报道,分析这项共识达成的理由。两份报纸均称这项协议为历史性协议。
和解的代价
《十字架报》以此作为头版主题,指出,这是中梵关系阻断60年后双方走向和解的第一步。但这是否标志中梵关系进入新世纪呢?该报头版社评文章以“和解的代价”为题指出,眼下,教皇方济各撤销了此前将七名中国爱国教会自行任命的主教逐出教会的决定,将他们重新纳入天主教会。但那些此前被教廷承认、但不被中国官方认可的主教命运如何引发不安,甚至令那些始终忠于罗马教廷、并曾因此受到迫害的信徒感到愤怒。教廷首席外交官帕罗林试图安抚各方,呼吁所有信徒尊奉真正的友爱和解精神,为推动走出过去的误解做出具体的努力。但社评文章作者指出,这种立场表述并不新颖。早在2007年,时任教皇本笃十六世就曾在一份牧函中,呼吁中国教友为教会合一而努力。如今,教皇方济各签署这项被称作是“临时性”的协议,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告诉中国教友:合一胜过冲突。教皇承认包括中国教会在内的地方教会的自主权,是寄希望于那些地下教会组成的小部分信徒能够在庞大的中国,顶住压力与监督,发明出独特的方式,践行他们的信仰。文章评论指出:这更是一种牧灵眼光,而不是政治企图。
中梵协议最大的未知数是具体落实
《十字架报》的报道以问答形式分析这项协议的意义。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天主教会结束分裂呢?报道指出,教廷解除了此前对中国自行任命的主教的禁令,但那些罗马教廷任命却不被中国官方认可的主教命运如何却还难以确定。报道认为,这项协议有助于推动中国的官方教会与地下教会合一,但危险之一是中国政府正在推动的各种宗教信仰中国化。反对这项协议的人担心这会导致党对教会的控制,使得教会的精神信仰功能丧失殆尽,变成一个定义模糊的非政府组织。对于中国来说,报道指出,尽管无论对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还是对于1200万中国天主教信徒来说,这项协议都不是首要议题。但是,与被看作是既难以控制,又容易受美国影响的近五千万的新教教徒不同,天主教信徒因为他们的慈善活动以及明确的等级制度而更显得是一个社会和谐的因素。从国际层面讲,与梵蒂冈签署协议也让北京走出目前与美国的正面冲突。教皇被看作是道义领袖,而且不仅反特朗普,还赞同北京维护多边主义的立场。与教廷签署这项协议因此让中国天主教信徒的作用更加重要。中国政府干预主教任命是否不妥呢?这篇报道指出,政府参与主教任命程序,中国并非特例。包括法国在内的十几个国家的政府都有权过问主教任命问题。但罗马教廷是否正对中国的宗教迫害视而不见呢?报道指出,这项协议最大的未知数是它的具体落实。过去,一些中国地方政府官员或宗教管理部门为了表现自己,多次在北京与罗马之间制造紧张关系。如今中国政府与教廷将携手合作任命主教,报道认为,对于罗马来说,今后将比较容易在发生争执的情况下,让北京承担起责任。
《十字架报》也特别发表文章,介绍中国地下教会信徒的失望与不满。文章引述香港大学研究员陈剑光指出,大部分地下教会信徒都会接受这项关于主教任命的协议,但过去留下的裂痕、不同的历史和地区背景、以及一些地下教会的经历都有可能会引发不同意见,造成新的紧张关系,甚至导致冲突。而且,那些比较公开的地下教会信徒也担心此前与官方教会达成的某种默契不再延续,无法再像过去那样比较自由地实践其信仰。文章写道,中国目前的镇压政策有可能使得这些现实中的友好变得越来越难。
中梵协议:一个涉及教皇权威的独一无二的先例
《费加罗报》的报道侧重中国信友面对这项协议的不同反应。该报的分析文章梳理了教皇做出这项历史性决定的理由。文章写道:教皇方济各了解中国地下信徒面对的不公,那他为什么要促成与中国达成这项协议呢?这个问题早在2007年教皇本笃十六世时就已经提出。方济各当选教皇后,原来推动中国地下教会信徒与官方爱国教会和解的枢机主教帕罗林成为教廷的第二号人物。方济各得以重新推动谈判,但这一次不再是依赖受到迫害的地下教友做出努力,而是直接与政府谈判,并最终达成协议。但教廷为什么要牺牲香港荣休枢机主教陈日君所说的道义呢?文章介绍说,梵蒂冈认为一个不完善的协议好于没有协议。首先,地下教会不可能永远处于地下,更不能在这种条件下有所发展,其次,这也符合教皇方济各的理念,也就是走出僵持,超越怨恨,哪怕是以不太完美的方式。但是,文章指出,尚未公布细节的协议,已经开启了一个涉及教皇权威的独一无二的先例:方济各不仅接受了北京在2000年以后自行任命的八名主教,而且也承认了一个未经教廷同意而成立的教区。消息人士带出的消息还显示,协议规定,今后,新主教人选由中国方面提名,然后由教皇确认,教皇有否决权。文章指出,这完全颠覆了教会的程序。即使是在教廷与越南新近达成的协议中,罗马也是主教人选的最高决策者。不过梵蒂冈强调,中国政府首次承认罗马教皇是宗教权威,在此之前,中国政府只将罗马教皇看作是国家元首。方济各的目的也许正在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