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普世教闻

专题:天主教会某些神职人员性丑闻追踪(10月18日更新)

时间:2010-10-19  来源:网络汇集  作者:网络汇集 点击:

 挪威前主教承认性侵犯儿童

(联合早报 2010年4月7日)

    天主教神职人员性侵犯儿童的丑闻愈闹愈大,一名挪威前主教承认曾性侵犯儿童。

法新社报道,挪威天主教会表示,生于德国的挪威前任主教马勒(Georg Muller)承认,曾在20年前性侵犯一名儿童。

德国天主教教会爆发性侵犯丑闻后,开通受害者咨询热线,来电数量远超预期,传媒形容为“打爆”热线。

德国特里尔天主教教区,于上月底被揭发性侵犯儿童丑闻,共有20名神职人员涉案,其中2人已畏罪潜逃到南美。调查人员认为,教会有帮助疑犯潜逃的嫌疑。

德国主教理事会随后开通了热线电话,为受害者以及因此受困扰的人提供谘询。开通头3天就收到1.3万多次来电,反映了性侵犯问题的严重性。
 


 面对国际抨击 教廷:教宗很坚强


(中央社 2010年4月7日)

多起神父性侵儿童案引起国际舆论连日抨击教宗本笃十六世,甚至要求教宗下台。教廷昨天展现不受影响的态度,国务卿贝尔托内指出,“本笃十六世是一位坚强的教宗”。
前教廷国务卿、枢机主教索达诺(Angelo Sodano)也挺身捍卫教宗,他表示,历任教宗经常承受国际抨击,此次本笃十六世所经历的,正如先前国际指控前教宗庇护十二世(Pius XII),认为他在二次世界大战对于屠杀犹太人罪行冷眼旁观。

索达诺表示,外界对教会的攻击从未间断,前教宗庇护十世(Pius X)曾因为通谕谴责现代主义而被抨击,庇护十二世因为在二战对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态度而被攻击,保禄六世(Paolo VI)则是因通谕尊重“人类生命”,反对任何非自然的避孕方法,引起争议。

索达诺认为,这波冲突的根源是文化对立,因为教宗象征了一种绝对道德,有些人无法接受这点,所以利用一些堕落的神职人员的行为来攻击整个教会,这些攻击要推翻的不只是教宗,背后目的是要推翻圣经教导的家庭观与生活价值。

教宗私人讲道师日前在耶稣受难日弥撒中,把此次对教会的攻击比喻为“反犹太主义”,引起犹太团体大反弹。索达诺再度把对本笃十六世的抨击和二战时的教宗庇护十二世相提并论,令犹太团体十分不以为然。

意大利犹太人联盟主席鲁萨托(Amos Luzzatto)指出,对庇护十二世的抨击是历史与文化层面的,不能和此次性侵儿童丑闻相提并论,教廷不能一碰到异议份子、反对者,就急着把对方钉死,教廷采取防御态度无济于事,庇护十二世即使死后依然受到议论。

德国“时代周报”(Die Zeit)5日报导,应该为美国神父墨斐(ReverendLawrence Murphy)涉嫌猥亵失聪孩童丑闻负责的是教廷国务卿贝尔托内(TarcisioBertone),而非教宗本人,因为当时贝尔托内是本笃十六世副手,在会议中力阻召开内部惩处程序。

正在智利访问的贝尔托内受访时连说两次,“这不是真的”,指反驳证据都保留在教廷文件内,不过他不愿多谈这个话题,他说,如果他谈了这个话题,一整天都会陷在这些细节里,被追问他和教宗接下来要采取何种行动。
 


 报导:教廷国务卿一手包庇美国性丑闻案

(中央社 2010年4月6日)

一家德国杂志社今天报导,应该为美国神父墨斐涉嫌猥亵失聪孩童丑闻负责的是梵蒂冈的第2号人物,而不是教宗本笃16世(Benedict XVI)本人。
德国“时代周报”(Die Zeit)周刊报导,当年梵蒂冈处理相关案件的部门负责人是目前的教宗,但是副手就是目前教廷国务卿贝尔托内枢机主教(CardinalTarcisio Bertone),他在当年的性丑闻扮演了“踩煞车”的脚色。

教宗本笃16世当年还只是拉辛格枢机主教(Cardinal Joseph Ratzinger),外界批评,美国威斯康辛大主教两度提出警告,指控墨斐神父(ReverendLawrence Murphy)性侵200名男童,但是拉辛格当年未采取任何行动。

不过今天的“时代周刊”引述当年梵蒂冈文件影本表示,梵蒂冈为这件丑闻在1998年召开的危机处理会议中,贝尔托内提出重重障碍,反对教廷对墨斐展开内部惩处程序。

文件显示,贝尔托内警告说,要处理墨斐神父的案件很困难,因为必须“完全保密”,而且为了要搜集证据,“很难不让丑闻扩大”。

“时代周刊”还引述该会议结论说,贝尔托内希望“帮他的老板免掉一场丑闻”。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上个月引述受害者律师提供的文件报导说,拉辛格对于当年威斯康辛大主教两度来信提出丑闻案都没有回应。

时报也说,墨斐神父向后来成为教宗的拉辛格写信求情之后,由贝尔托内授权进行的一项秘密审议会议也取消了。

这起丑闻发生在1950到1974年间,当时墨斐神父在1家失聪学校工作。他在1998年去世,享年72。在他去世之前4个月,由拉辛格掌管的教义部(Congregationfor the Doctrine of the Faith)才建议限制墨斐的公开服事,并要求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宗主持复活节仪式 避谈神职人员性侵儿童事件

(联合早报 2010年4月5日)

    罗马天主教教宗本笃十六世4日在神职人员狎童案风波的阴影下主持复活节仪式。尽管人们高度关注教宗的复活节献词,但教宗在仪式上完全没有触及最近愈演愈烈的狎童案风波。

据报道,梵蒂冈教廷国务卿和法国天主教会领导人批评狎童风波是在抹黑教宗,并表达他们和世界教会对教宗的支持。比利时和德国的天主教会领导人则在复活节献词中,强烈谴责教会高层不该包庇涉及狎童案的神职人员。

教宗在4日发表传统的普世文告中,呼吁人类展开“精神与道德的转换”。

他说:“人类需要……精神与道德的转换。它须要……摆脱深刻的危机,一个需要深刻变化,从良知开始的危机。”

尽管教宗完全没有提到狎童案风波,但梵蒂冈教廷国务卿索达诺枢机主教在复活节弥撒开始时发表了罕见的演说。他维护教宗的立场,并表明教会不会被这些“小八卦”所胁迫。

这是复活节弥撒仪式首次由索达诺枢机主教发表演说,这个礼节改变可能说明了梵蒂冈正面对庞大的压力,也显示梵蒂冈接下来的策略是暂时不让教宗直接针对这个课题发表谈话,或至少不会在做礼拜时谈及此课题。

法国巴黎教区总主教万托瓦指责这是对教宗的有计划抹黑行动。

万托瓦接受报章《小巴黎人》访问时说,这些令人震惊的案件发生在数十年前,而且只涉及一小撮的神职人员。

他说:“这是对准教宗的有计划抹黑行动。然而,正是信理部枢机主教拉青格(今日的教宗)鼓励主教有系统地向罗马通报这些案件,以打击恋童癖”。

比利时和德国的天主教会领导人则批评教会高层。比利时总主教伦纳德在献词中说,教会高层对危机管理不善。

他说:“对有罪保持沉默,往往被看作是包庇教会某些人的名誉,多过保护受虐待儿童的名誉。”

德国总主教措利契说:“我们特别必须在今天,一起开始检验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怕的罪行、教会黑暗的一面及我们的阴影。”

他也说:“教会不能无动于衷,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开始。”

前天发表谈话引起犹太人和狎童案受害者不满的教宗私人讲道师坎塔拉梅萨神父,4日针对自己的不当言论作出道歉。他强调,教宗并没有指使他要说什么,事先也不知道他的谈话。

他说:“如果我伤害了犹太人和狎童案受害者的感受,我是无意的,我真的很抱歉,我请求宽恕。”

坎塔拉梅萨神父将外界就梵蒂冈和教宗对狎童丑闻处理不当进行的抨击,与犹太人遭受“集体暴力”的反犹太主义相提并论,结果引起犹太组织和狎童案受害者的愤怒反应。
 


 

教皇讲道师为自己的不妥言论道歉

(BBC 2010年4月4日)

罗马天主教教皇本笃十六世的私人讲道师坎塔拉梅萨神父为他在耶稣受难日的布道仪式上的一段讲话表示道歉。

在那段讲话中,他把罗马天主教会因神父娈童案受到的批评与犹太人受到的迫害相提并论。

现在,坎塔拉梅萨神父说,如果他的讲话伤害了犹太人和娈童案受害者的感受,他表示由衷的道歉,并请求他们的原谅。

犹太组织和向神父娈童案受害者提供支持的组织都对他的布道讲话感到愤怒。

但是,教皇本人在周日发表传统的复活节讲话中并未提及娈童案危机。

在罗马圣彼得广场举行的复活节弥撒上,梵蒂冈国务卿安杰洛·索达诺枢机主教说,上帝的子民将与教皇站在一起,他们将不会让自己受到他所称的“目前的流言蜚语”的左右。

圣公会领袖道歉
在另一项与此有关的事态发展中,全球圣公会领袖、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罗恩·威廉姆斯对他发表的一番有关神父娈童案影响爱尔兰天主教会的评论作出公开道歉。

他在星期六说,爱尔兰的罗马天主教教会正在丧失所有的信誉,这招致爱尔兰罗马天主教教会领袖的批评。

威廉姆斯对英国广播公司记者说,神父性侵犯儿童的指控带来巨大的创伤,这使神父很难面对公众。

他指出,罗马天主教教会给整个爱尔兰社会带来了问题。

现在,威廉姆斯说,他的讲话用意原本是指出爱尔兰的教会面临的巨大挑战。

他说,如果他的讲话中有任何东西被认为是瓦解迎接这一挑战的努力,他感到非常的抱歉。

 




梵蒂冈为教皇辩解


(美国之音 2010年4月4日)

罗马天主教廷的一名高层人士对教皇本笃十六世说,教廷不会由于有关教士对儿童进行性虐待的“琐碎传闻”而受到影响。枢机主教索达诺非同寻常地打破传统,在梵蒂冈星期天举行复活节弥撒开始时直接向教皇说出这番话。

星期天早些时候,教皇的私人神父坎塔拉梅萨为自己上星期五发表的言论向犹太人道歉。他当时把对教会和教皇的抨击比作历史上针对犹太人的“集体暴力”。

坎塔拉梅萨神父说,在他于耶稣受难日布道之前,教皇不知道布道的内容。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对坎塔拉梅萨的言论做出强烈反应,表示这种言论令人不快和厌恶。



英圣公会领袖为其爱尔兰天主教评论道歉


(BBC 2010年4月3日)

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对他此前所说的爱尔兰的罗马天主教会在处理虐童案件中丧失了全部信誉表示歉意。都柏林的大主教马丁说,罗万·威廉姆斯星期六向他致电,深切表达了因自己的评论所带来的任何麻烦。马丁援引威廉姆斯的话说,他从来没有想要批评爱尔兰教会。

此前,马丁大主教说,在听到威廉姆斯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发表的引起争议的评论时,他感到很震惊。在一份声明中,这位爱尔兰大主教承认教会让虐童事件的受害者失望。但是他说,威廉姆斯的评论使得那些努力重树教堂信誉的人失去信心。

罗万·威廉姆斯作为坎特伯雷大主教,是世界上7千多万圣公会信徒的精神领袖。他的评论可能在教皇本笃定于9月访问英国之前引发与梵蒂冈的紧张关系。
 


 圣座新闻室主任回答外界有关圣座讲道神师引用犹太人朋友话引起的议论

(梵蒂冈电台 2010年4月3日)

因为圣座讲道神师在耶稣苦难礼仪的讲道中引用一位犹太人朋友来信而引起外界一些议论。这位犹太人朋友把目前教宗与教会因某几个神职人员侵犯儿童罪过而受到的攻击与反犹太主义相比。对于外界的议论,圣座新闻室主任隆巴尔迪神父发表声明,指出这样的相比不是圣座的路线。我们先将圣座讲道神师坎塔拉梅萨神父讲道中有关部分翻译如下:

********
我最近收到一位犹太人朋友的信,在他的允许下,我愿意将信中的一部分读出来和大家分享。他说:“我怀着厌恶的心情关注全世界对天主教会、教宗和所有天主教信徒的猛烈而且集中的攻击。利用文字把个人的罪过变成集体的罪过,这令我想到反犹太人主义的最无耻方面。我愿意以个人的身份向您、向教宗和整个天主教会,表达我这个主张对话的犹太人和所有赞同这种友爱情谊的人士的关怀与支持。我们的逾越节和你们的逾越节,毫无疑问,是有差别的,但两个宗教的信徒都是怀着对默西亚的希望而生活,默西亚一定会令我们在同一个天父的爱中重新结合在一起。我向您和所有天主教徒祝贺复活节快乐。”
********

对于外界的议论,圣座新闻室主任隆巴尔迪神父回答说:

“将因恋童癖丑闻而攻击教宗的行为与反犹太人主义相比不是圣座的路线。坎塔拉梅萨神父仅仅为了让人们知道,一位犹太人本着他同胞所受的痛苦这个特别经验来表达对教宗的关怀。不过,这段引文可以引起误解。”


 

梵蒂冈为教皇辩护的立场引发愤慨

(BBC 2010年4月3日)

教皇本笃十六世的私人讲道师把针对教皇的批评和反犹太主义相联系的说法,招致天主教神父娈童案受害者和犹太人团体的强烈反对。

遭受神父性侵犯的受害人团体SNAP说,教皇的私人讲道师坎塔拉梅萨神父在复活节布道中的讲话犯了“道德错误”。

德国犹太人团体领袖形容坎塔拉梅萨神父的复活节布道是前所未有的“傲慢行为”。

梵蒂冈说,坎塔拉梅萨神父的讲话并不代表罗马教廷的正式立场。

梵蒂冈发言人隆巴蒂神父说,进行这样的比较有可能“引起误解”。

但坎塔拉梅萨神父在复活节的布道讲话全文却发表在了梵蒂冈官方报刊《罗马观察报》的主页。

BBC驻罗马记者威利说,对于外界指责罗马教廷有系统地掩盖过去几十年的神父娈童行为,梵蒂冈一直不遗余力地进行辩护。
 


圣公会领袖指爱尔兰天主教会正丧失信誉

(BBC 2010年4月3日)

全球圣公会领袖、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姆斯说,爱尔兰的罗马天主教教会正在丧失所有的信誉。

威廉姆斯对英国广播公司记者说,神父性侵犯儿童的指控带来巨大的创伤,这使神父很难面对公众。

他指出,罗马天主教教会给整个爱尔兰社会带来了问题。

BBC宗教事务记者说,威廉姆斯的讲话代表了来自另一个教派的非同寻常的抨击。

 


 

神学家洛朗谈司铎独身的意义


(梵蒂冈电台 2010年4月2日)


“司铎独身生活是完全及绝对的献身于基督、教会和天主的国的标志。”这是教宗本笃十六世在主教会议后使徒劝谕“爱德圣事”文件中对司铎独身生活的定义。独身生活是见证福音的内在承诺。关于独身生活的意义本台访问罗马圣十字架大学灵修神学教授洛朗(Laurent Touze)神父:
答:谈司铎独身生活,必须谈圣体圣事。基督在奉献时献出他整个身体,直到洒流鲜血。因此,当司铎举行基督的祭献,他必须活出相称于这祭献的生活方式,为了爱教会的缘故,藉由独身生活完全献出自己。

问:为青年人理解独身生活这项礼物的困难在哪里?如何克服这困难?
答:我认为一位青年在理解和度独身生活的困难与他在理解和度婚姻生活是完全一样的。从这意义上来说,主流文化阻止或试图阻止,人心理解忠信到死、完全奉献自己及爱的美好。从这意义上来说,我认为要培育青年人一些基础的美德,例如:真诚,对自己的真诚,如此每个人有勇气看到自己的问题,并有勇气说出来而且谦逊地寻求帮助。然后,是重新注意一切关于司铎候选人的人性培育,但关于这点,我认为美国的经验已经证明,重要的是灵修方面的要求。司铎候选人必须了解,基本要求是必须爱基督并且效法基督完全献出自己的生命为教会服务。

问:神父,这项任务的挑战是什么?
答: 毫无疑问的对候选人的拣选,这永远是项挑战。为一位认为自己有司铎圣召的年轻人也如此。他必须有谈论他自己的空间,谈论他的问题,让他的培育导师及他自己看出他是否具有成为一位快乐且圣善的司铎的品质。同时,正因教会训导强烈地强调司铎独身生活与举行弥撒圣祭的关连,因此,对圣体奥迹有正确的认识很重要。对修士们的培育、司铎的陶成,无论老少,都需要竭力坚持,让他们能重新发现举行神圣礼仪的重要性,以及举行圣体圣事的重要性。

问:家庭对修士陶成能贡献什么?
答:是项绝对必要的任务,即: 一位青年到了祝圣为司铎那天,绝大多数,可以说百分之九十的圣召应该归功于他的父母,因为基本上他是从他的父母那儿,接受了将自己完全奉献给天主的渴望的种子:从父母那儿他有能力了解什么是爱,什么是忠诚。也许,即使诞生在一非天主教的家庭,当他看到父母之间的爱,学习与他的兄弟姐妹一同生活,在家庭中学习慷慨,或许,在从这儿更容易得到天主召叫的恩赐。从这意义来说,家庭对活出圣善的司铎圣召或活出圣善的婚姻圣召能提供更好的教育,毫无疑问,大家庭更容易培养出慷慨的精神。


 天主教神父将批评教皇与反犹太主义相比


(美国之音 2010年4月2日)

一名天主教神父将最近人们对教皇处理教堂虐童事件的指责与反犹太主义最令人可耻的方面相提并论。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举行的耶稣受难日礼拜中,教皇的私人宗教事务顾问、坎塔拉梅萨神父诵读了他从一名犹太朋友那里收到的信件,信中说他对人们对教堂和教皇的强烈抨击感到厌恶。教皇本笃在旁聆听。

坎塔拉梅萨神父谈到了经历过这种“集体暴力”的犹太人作为受害者的感觉,并将天主教教会正在经历的丑闻与之相比。但是在坎塔拉梅萨神父发表此番评论的几个小时之后,一名教会发言人说,坎塔拉梅萨神父并不是以一名梵蒂冈官员的身份说这番话的。

犹太人和受害者团体也对此做出反应。美国犹太大屠杀幸存者暨后裔协会的副主席斯坦伯格称,将教会的丑闻与反犹太迫害相提并论是“无礼和不成立的”,并补充说“我们痛感失望”。


 

揭露在性侵犯的丑闻上对教会展开不符合事实的攻击及诽谤

 (梵蒂冈电台 2010年4月2日)

一些报刊在教会成员性侵犯未成年人的问题上向教宗发动攻势,也是昨天4月2日国际新闻界报道的热门话题,在西方社会更是如此。然而也有许多人对教宗本笃十六世表示关怀。

拉丁美洲的主教们在发表的文告中对一些神职人员犯下的性侵犯罪行表示痛苦和愤慨,同时也表达与教宗精诚团结,他自从任圣座教义部部长时就已经勇敢地抵制这些个案,今天却成了媒体“不真实报道及诽谤”的目标。

美国知识界人士乔治·韦格尔撰文毫不留情地指责了“纽约时报”的不称职,称该报的编辑们“放弃了对遵守报业最起码准则的要求”,将这家著名报纸变成以谎言和含沙射影为依据的丑闻文摘。韦格尔根据手中资料指出,性侵犯是“世界性的创伤”,他提到仅在美国就有大约3千9百万青年遭受过这类侵犯。6-10%的公立学校学生在1991至2000年期间曾遭受过性骚扰。2009年证实犯这项罪行的神职人员有6名,而天主教会的信友超过6千万。尽管如此,被瞄准的目标只有天主教会,教会被描写成“对青年施暴力的中心”。韦格尔解释说:“要是教会是一个性骚扰者的国际犯罪集团的话,就不能有任何企望在针对社会政治的公开讨论中占有一席。”与教会对立的人“设法在道德和金融方面摧毁教会”,在教会领导人的名字上抹黑。韦格尔又提到,教会承认自己在处理性骚扰事件中铸成的错误,无论如何“没有一个机构在对待自己的错误上有如此透明的态度,没有人尽最大的努力来纠正这些错误。这些事实却未提供给公众舆论。”韦格尔结论说,要是“纽约时报”在疯狂攻击教会的运动中站在第一线,“也不该阻止其它新闻机构知道这一强烈奉行世俗主义的报刊针对教会发表了歪曲事实的消息。”

许多人提出了在对教会正面攻击的背后是什么在作怪这个问题。纽约的总主教多兰质问这家报刊,在性侵犯个案中,为何在对待布鲁克林的犹太人团体和天主教会机构上使用了双重标准。意大利克雷莫纳的主教兰弗兰科尼指责在这个问题的背后有经济利益。从基督信徒受迫害的伊拉克也传来了对教宗的关怀,基尔库克的总主教萨科给教宗写了一封支持的信函。在法国,基督信仰知识界、政界和艺术界人士呼吁说真话,他们对神父犯恋童罪感到震惊,对受害者表示关怀,邀请新闻媒体在报道事件的道德上负起责任。他们表示:“我们忧伤地看到我国和一般西方国家的众多媒体以不公正、无知或哗众取宠的态度对待这些个案,让人忘记许多神父勇敢地传播基督的讯息,有时他们的处境很孤独。”


 德国天主教会承认在对待性侵案受害者方面出现失误


(德国之声 2010年4月2日)


弗莱堡

德国主教大会主席佐利奇承认,在处理天主教会下属机构的性侵害丑闻过程中,在对待受害者方面出现了错误。在为其负责的弗莱堡教区准备的复活节声明中,佐利奇大主教表示,教会在过去数十年中为受害者提供的帮助太少。未来受害者群体将成为教会主要关怀的对象。佐利奇还表示,当年教会的做法部分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条件的影响。
 


 

针对侵犯儿童事件,教会要求新闻界的报导真实、透明,不作假的独家内幕消息报道

 (梵蒂冈电台 2010年4月1日)

关于神职人员侵犯儿童罪行,教会要求新闻界的报导真实、透明,不作不实的独家内幕消息报导:

圣座教义部部长莱瓦达枢机在美国三藩市的天主教网站刊登文章说:“我们美国人不被认为是高文化的典范,但我们可以因我们追求正义的热情自豪。”他又说:“虽然如此,我必须承认,纽约时报作为正义的典范,我无法引以为荣。”纽约时报以夸大的言辞作所谓的独家内幕消息报导,对教宗本笃十六世作不公平的指责,并在一贯的成见下,忽视一个事实,就是:正是当时的拉青格枢机竭力从教会的内部开始进行清理的事实,尤其是2001年起,教义部才被委托处理侵犯儿童事件这个事实。关于有恋童癖的劳伦斯·默菲神父个案,教义部部长莱瓦达枢机引用了密尔沃基教区法官代理布龙达杰神父的话,来指出纽约时报的报导不实。布龙达杰神父当年以司法团主席的身份负责默菲案件,他说,他从未接到过来自梵蒂冈的停止审讯默菲案指示,因此,审讯继续进行直到默菲于1998年去世才停止。莱瓦达枢机说,纽约时报的文章没有任何合理的法律标准,而这却是美国人民有权也期望从他们的主要媒体找到的。

纽约的总主教多兰说:“教会需要批评,但我们要求正确和确实的批评。”关于对教宗的指责,他说,事情并非如报导所说的。纽约时报的报导将事实与虚假混杂在一起,关于侵犯儿童事件的报导令人呕吐和悲痛,但是对当时的拉青格枢机的影射则毫无根据,这是对教宗的大肆诬赖。此外,纽约时报所提供的资料,更证明对控诉默菲神父的审讯从未被要求停止。多兰总主教说,这个案件不能成为独家内幕报导的消息,因为密尔沃基总教区在许多年前已经全部公开了,那么纽约时报为什么现在报导这个“不是新闻”的新闻?反而不报导最近美国教会发表有关遵守保护儿童宪章的报告呢?美国教会拟订了极严格的措施来预防可能发生的侵犯儿童事件。多兰总主教最后强调,一份日报若想受到读者的敬重,很简单,只需要说实话便可以。

美国的另一家重要日报,每日新闻报在批评教会的同时,毫不暧昧地指纽约时报对教宗本笃十六世的指责“不真实”。

一些意大利报纸则提出两点:第一点,对拉青格枢机的指责似乎涵盖了数十年的历史,然而,教义部要到2001年才被委托直接处理神职人员侵犯儿童的个案。第二点,关于和侵犯案有关的所谓的“圣座秘密”,与向政府当局投诉毫无关联,而只关系到教会根据教会法典的审讯,这是为保障受害者同时也为保护被控告实际上却清白无罪的人。

巴西圣保罗的总主教舍雷尔枢机说,某些人以具体的行动攻击教宗,借假造的新闻来将一切邪恶的责任都安在教宗身上。仅仅几个人犯了罪便以一概全地指责整个教会。

威尼斯的宗主教斯科拉枢机说,教宗本笃十六世为清洗教会中所有的不洁尽了最大力。意大利主教团主席巴尼亚斯科枢机昨天圣周四在举行祝圣圣油弥撒时强调,司铎必须带给人们喜乐,任何痛苦和阴暗的情况都不能抹杀他们所成就的善。

圣座新闻室主任隆巴尔迪神父在进入圣周前发表的公告中指出,美国教会在保护儿童方面所决定并正在实行的措施已经展示出其效用,在最近教会受到媒体攻击和因此遭受损害后,这是一个好消息。公告说,一个有深度的观察者,绝不会忽略教宗的权威和圣座密切而且适当的工作使得教会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更加努力坚强主教们,并指导他们与侵犯儿童的弊端抗争并将之根除。教宗最近写给爱尔兰教会的信函便是证明。这封信函要协助爱尔兰教会走“痊愈、更新、赔补”的道路,来为前途做准备。


德总理默克尔认为应肯定教会对虐童事件的应对

(中新网 2010年4月1日)

据美联社4月1日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就罗马天主教教会回应德神职人员侵犯儿童一事对教会提出赞扬。   

据报道,默克尔3月31日在接受电视节目采访时表示,在神职人员性侵儿童的丑闻遭到揭发后,教会建立协调机构处理事件,并设立了热线让受害者拨打,以此检举犯错的神职人员,这些做法都“非常好”。   

默克尔还对德国主教誓言将追查虐童事件真相的做法表示欢迎。她说,“对真相和事实来说,没有其它选择的余地”。   

默克尔补充说,她相信教会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措施”。   

德国教会神职人员性侵儿童事件近日不断遭到揭发,最近有消息指出20名德国神职人员曾在1950年到1990年间侵犯儿童,而教会被指知晓此事却帮助涉事神父隐瞒实情。事件曝光后,默克尔政府班子感到身上担子很重,他们本月将与教会代表一起,首次召开圆桌会议讨论这一事件,共同找出应对方法。   

默克尔曾指出,儿童遭受性侵犯的问题是德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她呼吁立即采取措施根除这一“陋习”。


在性侵犯事件上攻击教宗和教会是一场仇视基督信仰的运动

 (梵蒂冈电台 2010年3月31日)

 在一些神职人员对未成年人性侵犯的问题上向教宗发动进攻是仇视基督信仰的一场运动,在历史上经常发生。意大利拉维纳的荣休总主教托尼尼接受“前途报”的访问中作了上述表示。他说,纽约时报或明镜周刊干他们的本行:用政治、经济和权力的语言说话,不懂其它事物。教会的见证广受欢迎,与这个逻辑背道而驰。攻击行动证实了此时在教会历史上是个卓越时刻。宗座促进基督信徒合一委员会主席卡斯帕枢机谈到教宗本笃十六世为在教会团体内进行大扫除所做的努力,他强调,不仅教宗,整个教会和每位信友都受到正面攻击,攻击的方式超出了事件本身。他说,我们对此并不惊奇,耶稣已事先告诉我们:被喊“钉死他!”的人是有福的。卡斯帕枢机又表示,恋童症的问题与司铎独身毫不相干,性侵犯的事件也在家庭内发生。因此他邀请信友们不要丧失勇气,因为用歌声和橄榄枝向耶稣欢呼的人也就是对耶稣的信赖,他们没有错。有信仰的人得胜了。圣座封圣部荣休部长马丁斯枢机表示,苦路不是以耶稣被钉十字架作了结,而是以他的复活走完这段路程。攻击教会,卖出这些报纸是攻击教会和教宗的卑鄙行为,我们所有天主教徒该当紧密地团结在教会和教宗周围。圣萨尔瓦多的总主教埃斯科瓦尔谈到有组织有势力的一场运动,利用少数人的背叛行为,想抹杀忠于基督的绝大多数司铎的慷慨见证。
 


 

天主教会因虐待丑闻陷入危机


(德国之声 2010年3月31日)

美茵茨地区枢机主教卡尔·雷曼(Karl Lehmann)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虐待丑闻被曝光,天主教会已深陷危机之中。雷曼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发表文章称,如果现在教会受到道德上的指责,教会不应感到惊讶。本周二,天主教会在全德国范围内为性虐待丑闻的受害者开设了一条特别电话热线。一些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将负责照料新近的和以往的受害者。另外教会还在互联网上提供了相应的救助服务。
 



天主教会为性虐待丑闻的受害者开设救助电话热线


(德国之声 2010年3月30日)

天主教会在全德国范围内为性虐待丑闻的受害者开设了一条特别电话热线。特里尔教区主教阿克曼(Stephan Ackermann)作为德国主教会议委任的虐待丑闻问题处理特派员表示,一些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将负责照料新近的和以往的受害者。另外教会还在互联网上提供了相应的救助服务。阿克曼还表示,一个月之内将对赔偿基金的设立问题作出决定。

 


 

意大利前途日报(Avvenire)发表反击纽约时报的不实报道

(前途日报 2010年3月28日)

http://www.avvenire.it/Mondo/pedofilia+faziosit%C3%A0+nyt+cardinale_201003290655520130000.htm

 Ecco le faziosità del «New York Times»
Gli ultimi attacchi sferrati dal New York Times contro la Chiesa cattolica, e contro l’attuale pontefice in particolare, non nascono dal nulla. Ma si inseriscono in una linea editoriale ben definita, sostanzialmente ostile. Ne fa fede un episodio risalente allo scorso autunno, che vale la pena ricordare. È accaduto che l’arcivescovo Timothy M. Dolan, ha chiesto al giornale della sua città di ospitare una sua opinione. Ma il grande quotidiano liberal – ma forse non molto liberale – gli ha risposto picche. Non l’ha pubblicato. E così il presule l’ha messo in rete.

Monsignor Dolan, arcivescovo di New York dal febbraio 2009, è un ecclesiastico universalmente apprezzato per la bonomia e il carattere affabile. Ma ama parlare chiaro, chiamando le cose col proprio nome. E così faceva nel commento cestinato dal Nyt. Commento, che conserva tutta la sua attualità, perché riguarda il fenomeno dell’«anticattolicesimo» negli Usa, sul fatto che «non è un iperbole definire il pregiudizio contro la Chiesa cattolica un passatempo nazionale». Dopo aver citato alcune riflessioni autorevoli su questo anti-cattolicesimo – quelle di Arthur Schlesinger jr («il più profondo pregiudizio nella storia del popolo americano»), di John Higham («la più rigogliosa, tenace tradizione di agitazione paranoica nella storia americana»), di Paul Viereck («l’antisemitismo della sinistra») e di Philip Jenkins («l’ultimo pregiudizio accettabile») – Dolan punta il dito su alcuni esempi di questa «slealtà» (unfairness)contro la Chiesa cattolica» prendendoli proprio dalle cronache del Nyt. Accusa il quotidiano di utilizzare un criterio di «oltraggio selettivo» nel trattare la questione dei casi di abusi sessuali contro i minori.

Osservando ad esempio il modo più soft adottato nel trattare uno scandalo scoppiato nella comunità ebrea ortodossa di Brooklyn («il Nyt non ha domandato quanto richiesto incessantemente, occupandosi dello stesso tipo di abusi da parte di una piccola minoranza di preti: rilascio dei nomi degli accusati, riduzione della prescrizione, investigazioni esterne, accesso agli archivi, trasparenza totale»).

O il fatto che il Nyt ha sostanzialmente ignorato studi e notizie d’agenzia sul fenomeno degli abusi nelle scuole pubbliche. Dolan segnala anche il modo ostile con cui il giornale ha trattato il documento vaticano dedicato agli anglicani che vogliono unirsi a Roma. E termina la sua carrellata di esempi con un commento «violento e scurrile» nei confronti della Chiesa e del Papa firmato dalla columnist Maureen Dowd: «Il suo pregiudizio – scrive Dolan –, mentre può essere appropriato per il giornale del movimento (xenofobo e nativista, ndr) Know-Nothing degli anni ’50 del XIX secolo, The Menace, non ha posto in una pubblicazione importante oggi».

Gli articoli citati da Dolan erano usciti nel giro di un paio di settimane, lo scorso ottobre. Alla risposta di Dolan, diffusa nel suo blog diocesano, rispose con una lettera aperta le responsabile dell’informazione religiosa del Nyt, Laurie Goodstein (autrice anche del servizio con cui si è cercato di infangare anche il Papa nella storia di un prete "pedofilo" di Milwaukee), che si disse «disturbata» per gli argomenti usati dal presule, contestandone alcuni. Ma i lettori del New York Times l’opinione dell’arcivescovo della propria città non l’hanno potuta leggere.
Gianni Cardinale


 

 瑞士总统吁设登记制度 防恋童神父接触儿童


(中央社 2010年3月28日)

(中央社日内瓦28日路透电 译者:中央社郑竹雅)瑞士总统洛伊塔德(Doris Leuthard)今天呼吁建立集中登记制度,避免有恋童倾向的神父进一步接触儿童。
她向瑞士媒体发言之际,正值全世界天主教教会深陷性侵丑闻风波。瑞士警方也针对孩童遭神父伤害的指控进行调查。

她说:“犯罪者是神职人员还是一般民众并无差别,两者都受瑞士刑法约束,没有别的藉口。”

她表示,确保恋童患者无法进一步接触孩童,这点相当重要,因此应考虑让恋童神父纳入与教师相同的登记制度。
 


梵蒂冈:教会回应性侵案方式攸关信誉


(中央社 2010年3月28日)

(中央社梵蒂冈27日路透电)梵蒂冈发言人今天表示,天主教会对神父性侵案的回应攸关信誉,即使是数十年前的案子,仍必须“承认并赔偿损失”。
外界指控欧洲多起较会发生神父性侵事件,尤其在爱尔兰及德国最多。最新一起案件是“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本周报导,在教宗本笃十六世尚未出任教宗之前,曾包庇一所美国聋哑学校200名男童被墨斐神父(Reverend Lawrence Murphy)性侵的严重事件。

梵蒂冈已经否认教宗掩护自己人。但是各界都呼吁当地主教辞职,为他们没有向民事当局举报而负责。

梵蒂冈主发言人龙巴迪(Federico Lombardi)神父向“梵蒂冈电台”(Vatican Radio)表示:“这起事件的性质一定会引起媒体注意,因此教会回应的方式攸关其道德信誉。”


纽时:德性侵童男者回任神父,教宗当时知情


(东森新闻 2010年3月27日)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7日报导,教宗本笃十六世在德国慕尼黑总主教,任内熟知一项儿童遭神父性侵案的程度,远高于多项教会声明所承认的。他在最后升任教 宗前,处理该件发生在其治下丑闻的手法,引起外界高度质疑。

根据纽约时报报导,时任慕尼黑总主教、并一路升任枢机主教终至教宗的拉晋泽,当时收到一份备忘录,告知他一名1980年获他同意交付治疗恋童癖的神父,在 开始治疗才数日,就将重返堂区神父职务。

这位名叫贺勒曼的德国神父,后来又因在另一个教区性侵儿童而法办定罪;而在案发后的处理过程中,拉晋泽正位于有责任将他移送法办的职务上,或至少必须将他 调动至无法与儿童接触的工作上。后来拉晋泽更代表教廷处理数千件儿童遭性侵案件。

而慕尼黑教区最近虽将错误的责任推给应向拉晋泽报告案情的人,而非拉晋泽本人,但也承认教会处理贺勒曼的案子犯下许多严重错误。
 


圣座与慕尼黑总教区针对纽约时报有关慕尼黑总教区侵犯儿童事件报导发表声明


 (梵蒂冈电台 2010年3月26日)

纽约时报26日刊登了一篇文章,谈论拉青格枢机担任慕尼黑总主教期间发生神父侵犯儿童事件。圣座新闻室主任隆巴尔迪神父在回答记者们针对这篇文章向他提出的问题时,向他们提及慕尼黑总教区26日上午发表的公告,公告中否认当时的总主教拉青格枢机对该事件知情。公告说:“纽约时报的文章没有任何新资料,所报导的都包含在总教区关于当时的总主教对H神父情形是否知情所发表的通告中。
 总教区因此肯定其立场,重申当时的总主教对再次派H神父从事堂区牧灵活动并不知情。
 总教区认为任何其他的说辞皆纯属推测。
 当时的副主教格哈德·格吕贝尔蒙席对他再次派H神父从事堂区牧灵活动的错误决定负全责。”

 



 圣座发言人强调,关于墨菲个案,梵蒂冈对侵犯儿童罪行没有作任何遮掩或禁止揭发罪行

(梵蒂冈电台 2010年3月26日)
圣座新闻室主任隆巴尔迪神父23日向纽约时报声明,关于墨菲个案,梵蒂冈没有作任何遮掩或禁止揭发墨菲侵犯儿童的罪行,圣座教义部是在事发20年后才知道。隆巴尔迪神父坚决否定在墨菲个案上对梵蒂冈的指责。以下是隆巴尔迪神父的声明内容:
 ********
 美国密尔沃基总教区令人悲痛的劳伦斯•墨菲神父的个案,关系到特别弱小无助的受害者,他们因他的作为而受到可怕痛苦。墨菲神父对失聪儿童的性侵犯行为,是犯法行为,更严重的是,他辜负了受害者对他的信赖。70年代中叶,一些受害者向政府当局控告墨菲神父对他们的侵犯,当局于是对墨菲神父展开调查。虽然如此,据报导,调查后来停止了。
 
 圣座教义部是在20年后才被告知这个问题。
 
 有人指受害者没有向政府当局控诉这个案件,与教会实行“引诱罪”文件的指示有关。但其实两者毫无关联。
 
 事实与新闻界流传的一些言论恰好相反,无论“引诱罪”文件或教会法典都从不禁止揭露神职人员侵犯儿童的罪行。
 
 90年代末,即在向教区当局和警方控诉侵犯行为的20多年后,教义部才首次被问及应该如何根据教会法典来处理墨菲案件。教义部被告知这个问题是因为引诱罪发生在进行告解圣事中,这亵渎了忏悔圣事。应该指出,教义部提出教会法典问题与对墨菲神父可能进行的民事或刑事诉讼毫无关联。
 
 对类似的案件,教会法典没有自动惩罚的规定,而是建议对当事人作出裁判,不排除判处教会中最严重的惩罚,就是,撤销圣职身份。由于墨菲神父已经年老而且身体虚弱,他独自生活,20多年再没有被控告其他的侵犯事件,为此,教义部建议密尔沃基的总主教考虑处理这个事件,比如,限制墨菲神父 公开进行神父职务,并要求墨菲神父担负他行为的全部严重责任。墨菲神父在四个月后去世,死前没有发生其他意外事件。


梵帝冈批评媒体对性虐待的指称


(美国之音 2010年3月26日)

梵帝冈抨击媒体的有关报道。之前媒体报道说,罗马天主教皇本笃十六世在担任枢机主教时未能对一名美国神父采取行动。这名神父被控性骚扰多达200名聋哑男童。

梵帝冈报纸“罗马观察家”星期五发表社论说,默菲神父案件中没有任何掩盖行为。社论称,有关的指称是“不惜代价”抹黑教皇的“卑劣”企图。文章为教皇处理罗马天主教会内部的性虐待辩护,称在处理上性虐待案件上“透明、坚决和严厉”。

纽约时报星期三发表有关文件说,教皇在1990年代担任枢机主教时对有关墨菲神父在美国中心部的威斯康辛州虐待儿童的情况,视若罔闻。梵帝冈的发言人说,教皇当时是约瑟夫-拉青格枢机主教,他决定不免去被控性虐待神父的职务,因为他年事已高,患病在身,而且没有新的虐待指称。



《罗马观察家报》及圣座新闻发布中心驳斥《纽约时报》指控

(亚洲新闻 2010年3月26日)

梵蒂冈城(亚洲新闻)—在此,我们全文发表《罗马观察家报》今天驳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24/03/2010)的文章。《纽约时报》撰文介绍了一名七十年代遭到美国警方调查的娈童司铎劳伦斯·墨菲神父案,并指责梵蒂冈和教宗本笃十六世,即当时的圣座信理部部长拉青格枢机不但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将墨菲降为平信徒,还试图掩盖事实。在此,我们全文刊登圣座新闻发布中心主任费德里克·隆巴尔蒂神父就这篇报道致函《纽约时报》的声明(英文版)。

       《罗马观察家报》文章:

No cover-up

Transparency, firmness and severity in shedding light on several cases of sexual abuse by priests and religious: these are the criteria that Benedict XVI is indicating, with constancy and serenity, to the entire Church. A work method - consistent with his personal history and more than twenty years of experience as prefect of the Congregation for the Doctrine of the Faith – that is feared by those who apparently do not want the truth to be asserted but who would prefer to exploit, without any foundation in fact, horrible episodes and painful events in some cases dating back to decades ago. The most recent example of this is seen in an article published today by the U.S. newspaper “The New York Times”, along with a commentary about the serious case of the priest Lawrence C. Murphy, responsible for abuses committed on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in a Catholic institution, where he worked from 1950 to 1974.  

According to the reconstruction made in 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wide documentation provided by the lawyers of some of the victims, the reports concerning the conduct of the priests were only sent in July 1996 by the then Archbishop of Milwaukee, Rembert G. Weakland to the Congregation for the Doctrine of the Faith – of which Cardinal Joseph Ratzinger was prefect and Archbishop Tarcisio Bertone, secretary - in order to obtain information on the proper canonical procedure to be followed. The request was not in fact referring to allegations of sexual abuse, but to the violation of the sacrament of penance, perpetrated by soliciting in the confessional, which occurs where a priest urges the penitent to commit a sin against the sixth commandment (canon 1387) .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 as stated by the Director of the Holy See Press Office - which the canonical question presented to the congregation was in no way connected to any potential civil or criminal proceedings against Father Murphy.  Moreover the archdiocese had already begun a canonical process against him, as is evident from the abundant documentation published online by the newspaper in New York. The archbishop’s request was responded to by a signed by then-Archbishop Bertone, March 24, 1997, with an indication as to proceed according to lines established in Crimen sollicitationis (1962).

As one can easily deduce from reading the reconstruction made by the New York Times, there was no cover-up in the case of Father Murphy. And this is confirmed by the documentation that accompanies the Article in question, which includes a letter that Father Murphy wrote in 1998 to the then Cardinal Ratzinger asking that the canonical process be interrupted because of his deteriorating health condition. Again the congregation responded, through Archbishop Bertone, calling on the ordinary of Milwaukee to carry out such pastoral measures as provided for under cannon 1341 to make amends for the scandal and ensure the restoration of justice.  

The purposes have been indisputably confirmed by the Pope, as evidenced by his recent pastoral letter to Catholics in Ireland. But the prevailing trend in the media is to ignore the facts, preferring  instead to force interpretations in order to disseminate an image of the Catholic Church as almost solely responsible for sexual abuse, a view that does not correspond to reality, and which is furthermore in function of the rather obvious and ignoble intention of attacking Benedict XVI and his closest collaborators at all costs.  

圣座新闻发布中心主任费德里克·隆巴尔蒂神父有关“墨菲神父案”声明

The tragic case of Father Lawrence Murphy, a priest of the Archdiocese of Milwaukee, involved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victims who suffered terribly from what he did. By sexually abusing children who were hearing-impaired, Father Murphy violated the law and, more importantly, the sacred trust that his victims had placed in him.

During the mid-1970s, some of Father Murphy’s victims reported his abuse to civil authorities, who investigated him at that time; however, according to news reports, that investigation was dropped. The Congregation for the Doctrine of the Faith was not informed of the matter until some twenty years later.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a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application of Crimen sollicitationis and the non-reporting of child abuse to civil authorities in this case. In fact, there is no such relationship. Indeed, contrary to some statements that have circulated in the press, neither Crimen nor the Code of Canon Law ever prohibited the reporting of child abuse to law enforcement authorities.

In the late 1990s, after over two decades had passed since the abuse had been reported to diocesan officials and the police, the Congregation for the Doctrine of the Faith was presented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the question of how to treat the Murphy case canonically. The Congregation was informed of the matter because it involved solicitation in the confessional, which is a violation of the Sacrament of Penance.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canonical question presented to the Congregation was unrelated to any potential civil or criminal proceedings against Father Murphy.

In such cases, the Code of Canon Law does not envision automatic penalties, but recommends that a judgment be made not excluding even the greatest ecclesiastical penalty of dismissal from the clerical state (cf. Canon 1395, no. 2). In light of the facts that Father Murphy was elderly and in very poor health, and that he was living in seclusion and no allegations of abuse had been reported in over 20 years, the Congregation for the Doctrine of the Faith suggested that the Archbishop of Milwaukee give consideration to addressing the situation by, for example, restricting Father Murphy’s public ministry and requiring that Father Murphy accept ful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gravity of his acts.

Father Murphy died approximately four months later, without further incident.


 

法国主教发表声明 就神职人员性虐儿童事件道歉

(中新网 2010年3月26日)

        中新网3月26日电据法新社报道,法国多位主教26日发表联合声明,就近期有愈演愈烈之势的天主教神职人员性侵儿童事件致歉,称他们对这种“可怕的行为感到羞耻和痛惜”。

  据报道,法国多位主教在声明中写道,“那些犯错的人让我们的教堂(声誉)蒙污”,伤害了教徒,使得人们对所有牧师都产生了怀疑。


教皇本笃十六世已经就未能及时查清楚虐童事件而道歉,就在近日,有受害者家属指责教皇无能阻止罪案发生,对犯罪行为视而不见,并涉嫌包庇犯案牧师。对此梵蒂冈方面坚决予以否认。


梵蒂冈否认教皇本笃十六世掩盖美国神父娈童案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3月26日)

    中新网3月26日电 据英国广播公司26日报道,梵蒂冈否认了有关教皇应对未能阻止美国一名天主教神父性侵犯儿童事件负责的指称。

据信受害儿童遭到这名叫莫菲的美国神父侵犯,受害者亲属对教皇提出了其无能阻止虐待事件发生的指责。

据报道,教皇本笃十六世在上世纪90年代曾掌管梵蒂冈处理神职人员性侵害儿童案件的办公室。

美国媒体报道称,美国主教当时曾向梵蒂冈汇报有关莫菲神父的问题,但梵蒂冈没有解决问题。
 
莫菲神父被指在1950年到1974年之间,在美国威斯康星州一所为听障儿童设立的学校侵害了200名儿童。
 


 

 教宗又被指意图隐瞒美国神父性骚扰儿童丑闻


(联合早报 2010年3月26日)

    据报道,1950年到1974年间在威斯康星州一所聋哑学校任职的墨菲神父被指性骚扰。该州主教曾经两度写信给梵蒂冈信理部枢机主教拉辛格(今日的教皇)告知此事。但拉辛格并没有答复。
(华盛顿综合电)罗马天主教教宗本笃十六世再次被指意图隐瞒娈童癖丑闻。根据教会档案,美国一名神父曾在数十年前涉嫌性骚扰200名聋哑男童,但教宗虽接到报告却未采取行动。

据《纽约时报》报道,1950年到1974年间在威斯康星州一所聋哑学校任职的墨菲神父被指性骚扰。该州主教曾经两度写信给梵蒂冈信理部枢机主教拉辛格(今日的教皇)告知此事。但拉辛格并没有答复。由他的副手授权进行的秘密教规审讯,半途终止。

报道说,在该报取得的文档资料中,有墨菲在1996年和拉辛格主教的通信记录。墨菲信中恳求停止审判程序,两年后墨菲去世,但仍旧保有神父身份。

在信中墨菲表示,他希望以一个有尊严的神父度过余生,并希望这位未来教宗能帮他。

该报说,墨菲在面对多人指控后,被调往别的教区,但还是获准负责儿童的工作,行动完全不受限制。

教宗日前才针对性侵儿童的事件致函爱尔兰教会,批评当地主教办事欠妥,他说:“发生这么严重的错误,将严重损害你们的信誉。”

处理性侵案不力 爱尔兰主教辞职

爱尔兰天主教会主教马吉因处理性侵儿童的案件不力,已在前天引咎辞职;马吉曾三度担任教皇的秘书,天主教虐童丑闻在欧洲扩大后,他是第二个辞职资深神职人员,教宗已接受他的辞呈。

    与此同时,爱尔兰枢机主教布雷迪的地位可能不保,代表受害者的团体坚称,布雷迪已没有诚信可言。
布雷迪被指30年前曾亲自处理娈童癖神父性侵儿童事件,并协助隐瞒。在丑闻曝光后,布雷迪也亲口承认他是“受伤的疗愈者”。

根据媒体揭露的法庭文件显示,在1975年,当年35岁的布雷迪和两名遭史密斯神父性侵的儿童会面,并劝说一对男童和女童签下誓约,为整件事保密。

布雷迪没有报警,结果引来无穷后患,史密斯不但在爱尔兰,也在苏格兰、美国向儿童下毒手,20年后才被揭发入狱。

70岁的布雷迪在众人眼中,是一个温和正直的人,上星期他透露将在复活节考虑去留的问题。

在梵蒂冈名望极高的马吉主教被指在2009年辖区发生的性侵事件中,处理不当,一年前辞去教区内的行政工作,但迟至本月才向教宗提出辞呈。

在德国,慕尼黑和弗赖辛主教区前天透露,已将更多性侵儿童的事件交由警方处理,有关的事件是在1989年发生,由于尚未超出诉讼时效,检察官理论上可以起诉涉案的教职人员。教宗曾经在慕尼黑和弗赖辛教区工作。

近几个星期来,德国天主教连连爆出神职人员虐待及性侵儿童的丑闻,不过多数事件是在数十年前发生,意味着检方无法将这些虐童犯绳之以法。

德国政府已设立一个专案组调查天主教、其他教会,以及一般学校内发生的虐童事件。
 


 梵帝冈接受爱尔兰主教辞呈


(美国之音 2010年 3月 24日)

梵帝冈接受爱尔兰主教马吉的辞呈。马吉被指责在处理他管辖的教区神父孪童癖案件时失当。

克洛因主教马吉曾经担任过三位教皇的秘书。他一年前辞去行政管理的职务。马吉本月早些时候向教皇递交辞呈。73岁的马吉因在处理两名被控2009年虐待儿童的克洛因教区的神父失当受到指责。

马吉星期三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他为他的任何疏忽而令当事人失望表示道歉。他请求宽恕和原谅。

本笃教皇上星期已经向爱尔兰罗马天主教表示正式道歉。爱尔兰政府11月发表的一份报告牵涉了马吉,报告还指责教会经常掩盖虐待事件。另外4名因不当处理性虐待案件在接受正式调查的爱尔兰主教也已经递交辞呈。
 


丹麦天主教会将调查多起神职人员狎童案


(联合早报 2010年3月23日)

    (梵蒂冈综合电)丹麦天主教会在教徒压力下,将调查多起神职人员侵害儿童的案件。早些时候,瑞士天主教会也宣布,正在调查10起神职人员狎童事件。此前,美国、爱尔兰、德国、奥地利和荷兰已经传出同类狎童丑闻。
丹麦天主教会前天发表声明说:“丹麦天主教会近日遭教徒批评,指教会没有调查,也没有向警方报告,100年来的性侵害事件。”

早些时候,瑞士天主教会宣布,正在调查自2001年起发生的10起神职人员狎童事件。主教团已同受害者合作,向当局举报这些案件。

瑞士东部的库尔教区说,它正在调查10起案件。主教代表卡塞迪说:“我们现在的首要目标是协助受害者。”

该教区的艾因西德伦修道院院长韦尔朗说,他自2001年12月出任院长以来,有至少3个修道士犯下狎童案,但不曾有人被控,因为“受害者或他们的代表强烈表示不愿看到这样的事发生”。

上个周末,天主教教宗本笃十六世就神职人员侵犯儿童的行为作出道歉,不过,大多数受害者认为他做得不够彻底,没有正视他们所关切的问题,也错过了向世人展示教会愿意改弦易辙的良机。

教宗在这封首次针对狎童事件发出的道歉牧函中说,涉案的神职人员应该在“妥善成立的法庭”上为自己的罪行负责。

不过,爱尔兰的受害者说,他们多年来无法伸张正义,如今教宗应该做出更具体的行动。

“狎童幸存者”组织的成员凯利说,教宗的牧函仍然留下很多疑问。

儿时曾受侵犯的凯利说:“教宗现在的意思是不是说,将成立一个全国听证会,来调查所有教区的狎童案?”
    “总之,最根本的问题是,受害者有没有可能因为教宗的谈话而重获正义?”
在美国,狎童案受害者也批评教宗的牧函。受神职人员侵犯的幸存者网络发表声明说:“在迫切需要有所行动的当儿,教宗只是发表了谈话。”


 教宗本笃十六世近4年中在多次机会中谴责神职人员侵犯未成年人的罪行


(梵蒂冈电台 2010年3月22日)

圣座于上周六3月20日公布了教宗本笃十六世写给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牧函。这封牧函的内容是针对未成年人在教会内部遭性侵犯的丑闻表示了立场,其实,教宗在这个问题上表示的态度并非第一次。近4年来他在不同的环境中痛苦地谈到这一严重罪行,严厉谴责犯罪的人并对受害者表示同情。

对圣职人员性侵犯及如此不光彩的背信弃义罪行“深感可耻”;坦率承认过去对这种罪行处理不当;对受害者尤其表示关怀,使他们得到协助,有修好的愿望并下定决心使神职人员和社会在伦理道德上加以更新。这些是教宗本笃十六世近几年会晤地方教会,如爱尔兰、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教会时,针对未成年人遭侵犯的主题阐明的核心思想。2006年10月28日,他向前来梵蒂冈述职的爱尔兰主教们谈到性侵犯的个案时,对犯罪的人竟是教会人员感到非常痛苦,同时也提出了行动指南。他说:“重要的是弄清过去发生这些事件的真相,采取一切行动措施,避免今后重犯。保障正义原则完全得到尊重,尤其要使受害者和所有遭这些变态罪行打击的人得到痊愈。”

2008年4月15日,教宗在前往美国访问的飞行中,深知等待他的是一个因这类丑闻处在“危机”中的教会和渴望他说句公道话的社会。教宗从回答与他同机飞行的记者们的问题开始,便从未回避这样的问题。教宗坚决表示,有恋童癖的人不能领受铎职,他强调协助受害者的重要,这些受害者经历了极大的苦难。他说:“这是我们为伸张正义和协助受害者所能做的第一件事。其次是牧灵方面的工作。受害者需要得到痊愈、协助及重新修好。”

隔天4月16日,教宗在华盛顿会晤美国主教们时公开表示他为所发生的事件“感到羞耻”。他也坦白承认为许多司铎“严重不道德的行为”感到“极大悲痛”。他承认这样不容易对待的事件“有时是用最糟糕的方式加以处理的。”他同情性侵犯的受害者,激励主教们采取保护儿童的措施和策略。教宗说:“儿童应该在一个对性和性在人与人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有健康的了解下成长。不应该向儿童展示卑鄙下流的操纵性的事物,然而,这种现象今天却如此地占优势。儿童有权受到真道德价值的教育,这样的价值观植根于人性尊严中。”

教宗的话是对玛尔谷福音记述的耶稣那句生硬的话作出的回应,他在今年2月8日接见圣座家庭委员会大会的成员时也提起这句话,即“谁若使这些信者中的一个小子跌倒,倒不如拿一块驴拉的磨石,套在他的脖子上,投在海里,为他更好。”教宗于2008年4 月17日在华盛顿的国家棒球场举行弥撒时,对儿童遭性侵犯的罪行再度表示痛苦的同时,也提出更新的愿望。教宗说任何话语都无法形容这种事件造成的痛苦和损害,他也鼓励每个人为帮助受害者尽一切努力推动医治创伤及修和的行动。

当天下午,教宗在圣座驻华盛顿使馆的圣堂内会见了几位曾遭受神职人员性侵犯的受害者,倾听他们的叙述,安慰他们并鼓励他们的家人。这是一个十分感人的时刻。同样的情景又在3个月后重复,这一次是在澳大利亚,当时教宗去那里为世界青年日举行闭幕礼。教宗于7月21日在悉尼举行的弥撒中有一个受害者代表团。其实,教宗在7月12日前往澳大利亚的飞行途中就已经谴责了恋童癖行为。教宗说:“现在我们要明确指出,天主教教义从未有过这种思想。恋童癖始终是件坏事。在我们的教育中,在修院和为司铎提供持续培育的课程中,我们该帮助他们真正接近基督。因此,我们要尽一切可能来阐明哪些是教会的训导,好有助于司铎接受教育和培养。我认为这就是‘请求原谅’的重大意义。”

一个星期后,教宗同当地神职人员举行的共祭弥撒中毫不含糊地谴责了那些被称为“严重出卖信赖的罪行”。他在2009年4月29日会见一个加拿大土著代表团时再次提到性侵犯的痛苦和到联邦政府学校念书的一些土著儿童遭受的身体暴力和性虐待。这些学校建于19世纪末,其中一部分由当地教会负责管理。

 


 

 巴西神父性侵男青年影片曝光

(东森新闻 2010年3月22日)

        罗马天主教会儿童性侵丑闻风波,教宗20日已经出面道歉。不过在瑞士和荷兰,又传出神职人员性侵儿童被揭发。另外,美国则是传出童子军遭性侵,受害者出现精神问题导致失业,向法院提告求偿近1400万美元。
巴西电视台近日播出一段震惊世人的影片,画面中,82岁神父巴波沙强迫19岁辅祭发生性行为,性侵影带的曝光,为近来一连串的教廷性丑闻风波,再度投下震撼弹,罗马天主教教宗本笃十六世20日对爱尔兰教徒发表牧函,首度就当地神职人员性侵儿童丑闻,对受害者诚挚道歉。
教廷发言人表示,“教宗也对受害者说很多道歉的话,对于他们所受的折磨,他表示,‘你们受苦了,我真的很抱歉,我知道什么都无法弥补你们承受的罪恶。’”
不过受害者团体却对抱歉信感到失望,怀疑教宗没有承认教廷应负的责任,受害者团体成员欧高曼指出,“没有承诺制定全球儿童保护政策,没有承诺下令要求每一位主教对民事机关提报侵害儿童罪行,没有承诺配合任何调查!”
神职人员性侵儿童事件,最早从爱尔兰教会爆发出来,主教一手遮天,掩盖神父犯罪事实长达40年,之后奥地利、荷兰、西班牙、瑞士,以及教宗的家乡德国,也陆续爆出天主教会有性侵事件的指控。
最新的消息是,瑞士天主教会也接到10件投诉案,荷兰天主教会3月则收到1100件指控案件,神职人员的形象再次遭受重大打击。
而美国方面,也传出有童子军领导人对幼童性侵的秘密档案,几个星期之后即将公诸于世,受到侵害的当事人多年来出现精神问题,吸毒、且多次失业,因此向法院提告,向美国童子军协会求偿约1400万美元。
 


教皇就性侵害丑闻道歉 爱尔兰民众反应不一


(德国之声 2010年3月21日)

教皇本笃十六世在向爱尔兰教会发出的一份主教通告中,向当地性侵害丑闻中的受害者表示道歉,并表示“耻辱”和“悔恨”。而爱尔兰民众则对教皇这份通告做出了各不相同的回应。

教皇向爱尔兰发出的主教通告中传达了明确无误的信息:教皇再次向教会性侵害事件中的受害者表示彻底道歉,并以教会的名义表示"耻辱"和"悔恨"。此外,教皇还十分罕见地明确指责了爱尔兰天主教会的主教们的失职行为,并宣布了具体的应对措施--对爱尔兰主教管区进行严格的教廷内部调查。"犯罪","违法行为","与司法部门进行合作",这些词句是罗马教廷向爱尔兰发出的明确信号。

在爱尔兰当地,教皇的信件引起了不同的反响。该国最大的受害者组织"四分之一(One in Four)"的主席刘易斯(Maeve Lewis)对教皇的表态感到失望,特别是教皇没有对多年以来教会试图掩盖真相的行为进行足够的谴责。本人就是受害者之一,并率先揭露爱尔兰教会做法的奥格尔曼(Colm O'Gorman)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教皇在他的主教通告中没有涉及到这些内容,"教会内部曾经有意识地,有系统地掩盖真相,以保护自己的权力和金钱。"

已经有四位爱尔兰主教因为性侵害事件而提出辞职。但是很多受害者认为这还不够。他们希望教会的层级结构能够进行重组。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多年观察的BBC记者罗伯特·皮格特(Robert Pigott)也认为,教皇的这封信件功过参半:

"人们当然不会怀疑教皇的诚意,以及他对于这起事件的痛心疾首。但是有些人依然会感到失望,这封信并没有满足有些受害者的要求。"

不过,也有人认为教皇的这次表态是一个突破。"虐待幸存者"组织的沃尔什(Patrick Walsh)就是其中之一。他表示,尽管教皇的信件中过多地呼吁人们进行祈祷,但除此之外,这封信依然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件。沃尔什认为,这封信意味着教皇今后将把教会里的犯罪分子交给司法机关处理。

包括都柏林大主教在内的爱尔兰教会高层表示,教皇的主教通告是治愈伤口的重要一步。大主教希恩·布兰迪( Sean Brady)对教皇向受害者道歉表示欢迎,但布兰迪却对自己在掩盖真相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绝口不提。这位爱尔兰天主教会的高层饱受批评,因为上世纪70年代,两名遭到性侵的儿童被迫宣誓时,他也曾在场。此后要求他下台的呼声从未停歇。

教皇这次发出的主教通告是否能为爱尔兰教会带来真正的转变呢?奥格尔曼表示,"很遗憾,我真的不相信这封信会带来转变。"

与此同时,本笃十六世的这封主教通告在德国也引起了不同的解读。德国天主教会表示这封信同时也是对德国发出的信号,但批评者并不认同这一说法。

 


上一篇:援助苦难教会组织在罗马举行会议,纪念殉道司铎下一篇:皮亚琴扎主教谈司铎的身分,强调对司铎身分的认识是由深入研究基督学而得来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河北保定非官方教会十名神父被带走和“失联”
河北保定非官方教会十
当局要求教会禁未成年人进堂,否则不让开堂及接管孤儿院
当局要求教会禁未成年
闽东教区郭主教被驱逐出主教府,露宿街头;多位神父和老人家也无家可归
闽东教区郭主教被驱逐
以「独立」压制中国教会,同时欢呼中梵协议
以「独立」压制中国教
郭希锦主教:情愿被打压也不加入爱国会
郭希锦主教:情愿被打压
天津教区李思德主教逝世
天津教区李思德主教逝
教宗周三公开接见:合一并不消除合法的多样性
教宗周三公开接见:合一
宣化教区崔泰助理主教及副主教再次被政府人员带走
宣化教区崔泰助理主教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