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教会于“慈悲禧年”期间推动《愿祢受赞颂》通谕的培育工作,鼓励信徒关爱受造界,正好为禧年赋予更深且广的内涵。慈悲正是教会生活的基础,也可以是基督徒关心环境的基础。
教宗方济各在《慈悲面容》慈悲特殊禧年诏书中, 强调当关心最弱小者与下一代的福祉,环顾当前环境,穷人在气候变化及污染问题上首当其冲,下一代亦面临天然资源短缺等困难。科学技术与政策固然能够延缓这些危机,但在社会对受造界欠缺怜悯之际,慈悲精神正好能移风易俗,推动众人为大自然和人类未来负起责任。
生活习惯与受造界的未来息息相关,因为温室效应源于过度消耗能源而增加碳排放。若要改变现状,改变习惯是必经之路,故此香港教区生态通谕研习小组等新近发起的“地球天使行动”,便是鼓励教徒落实生态通谕的建议,从祈祷、心态、生活细节上作改变。
无独有偶,台湾地区主教团去年底发表牧函,鼓励教徒从生活细节开始,在环保上推己及人。当地教会承接教宗“生态皈依”的呼吁,提醒教徒需要有内在和外在的悔改行动,更重要的是以慈悲之心爱护共同的家园,回应禧年的悔改劝勉:“‘生态悔改(或译皈依)’除了检视个人生活之外,更需要内心的转化,培养关怀大地的福音精神,并与他人携手合作,结合团体的力量,效法基督的慷慨、自我牺牲和善行。”
改变生活习惯,的确能让人内化环保意义,但破坏往往源自人们失去同理心,以及受贪婪所支配,有见及此,本地教会与台湾教会在推动环保上同样注重关爱贫苦病困,主张以爱改变人心,唤起每个人对万事万物的同理心。
这境界就如圣方济兼爱世人以至整个受造界,生态灵修不只关乎个人神益,也体现出生态通谕所著重的“整体的生态观”,让人学习跟自己、别人及大自然修和。
“慈悲并不相反正义,却表达天主向罪人伸出援手,给他新的机会去再次省察、悔改,以及相信。”(《慈悲面容》21)可见,在迫在眉睫的气候问题当前,慈悲能成为每个人悔改皈依的动力。
让我们在慈悲禧年期间准备心神作全面的生态皈依,与遭人所破坏的受造界和好,以保障下一代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