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八日是圣女柏姬达修女(Josephine Bakhita)瞻礼。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于其二○○○年的封圣礼上说,我们在这位曾经是奴隶的圣女身上,找到提倡真正解放的芳表,也看到启迪人心的生命──她启发人们不要被动地接受一切,要坚定不移地让权利被剥夺的人重获真正的自由。
二○○七年十一月三十日,时任教宗本笃十六世在《在希望中得救》通谕中,扼述这位圣女的生平,视她为基督徒希望的卓越典范。
柏姬达于一八六九年在苏丹出生,八岁起便开始其奴隶生涯。她多次辗转被贩卖给不同的主人,最后她被卖给驻苏丹首都喀土穆的意大利副领事雷雅尼(Callisto Legnani),这位新主人把她带到意大利。
在意大利,有一个家庭收留了她,以便照顾自己的女儿,圣女陪伴少主人入读由嘉诺撒仁爱女修会筹办的寄宿学校,更在那里领洗成为基督徒;后来她坚拒与他们返回非洲,开展了双方漫长的诉讼。由于奴隶制度属非法,法院就这宗意大利居留权案件裁定柏姬达拥有留在意大利的自由。一八九三年,她加入嘉诺撒仁爱女修会,并且在那里度过余生。
不少教会人士正在努力争取订柏姬达成为奴隶与被贩运者的主保。于今年圣女的瞻礼日,教宗方济各说她的一生可激励众人去帮助那些被迫迁的难民,特别是缅甸境内的罗兴亚人。教宗说:「这些被赶离缅甸的人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处,因为无人肯接纳他们。」一名在泰国的难民表示:「我在世上无处容身。」
今天,全球有超过二千一百万名难民,当中逾半由十个国家照顾,但这些国家只占全球总收入的百分之二点五,亦是以伊斯兰教徒为主的国家:以每一千名人口计算,约旦收容八十九名难民、黎巴嫩二百零九名、乍得三十一名、吉布提十七名、刚果十四名、喀麦隆十三名、土耳其二十三名,以及南苏丹二十二名;相比之下,在富裕国家中,同样以每一千名人口计算,瑞典收容十四名难民、加拿大和法国各四名、德国三名、澳大利亚一点五名,而美国更是少于一名。
香港对待难民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政府实施的统一审核机制软弱乏力,为有意在第三国家寻求庇护和安置的大概一万人来说,不过是象征意义而已。
美国一向是接收香港难民的主要地方之一,但新总统当下已表明不欢迎难民。倘若香港能够向这批难民提供更佳照顾且加快处理其申请,无疑是向那些时常粉碎待援者希望的富裕国家所作出的美好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