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主日是基督普世君王节,此瞻礼源于一九二五年,当时欧洲地区世俗主义盛行,不少人追求物质享受,反而忽略灵性生活,加上战事出现,民心不安。
当时教宗庇护十一世于一九二五年圣年即将结束时,颁布谕令,公定「耶稣君王的瞻礼」,让各地信众公认耶稣基督是至高之王,承认他有统治万民和个人的权力;而信众公开宣认耶稣是救主,则是祈求基督万世君王,使大地重新恢复新秩序,列国和平共处。(参教区礼仪委员会网站)
九十年后今时今日的香港,也出现着困扰港人的事,让教徒容易在困惑中忘记当聚焦于耶稣基督身上。
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月初把全国法律国歌法纳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中,而特区政府亦表明会在适当时间开展本地的立法程序。
在天主教社会伦理中,天主教徒和国家公民的身份,两者可以是没有矛盾的;一位好教徒,往往能够在推动社会公益上善尽己责,贡献社会大众,成为好公民。
至于另一项重大事件,是立法会刚通过一地两检议案,事件涉及香港本地的司法管辖权等重大议题,而政府则强势推行此安排,最终在立法会建制阵营的赞成下通过议案。
就此一地两检课题,香港大学法律学者张达明出席一项教会讲座时便指出,政府的建议是要香港放弃本身的管辖权;令人不安的是,「中国人大常委根据《基本法》第二十条,授权香港政府立法放弃管辖权,做出违反甚或凌驾《基本法》的事,这变相是人大常委授权特区政府违宪。」
以上两件社会事件,都反映出在回归二十年之际香港人的不安:种种社会事件都冲击着以往「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的承诺。
其实,香港人对社会前景的信心,在政治上很大程度是涉及一国两制的落实,这也反映在港人的身份认同之上。香港大学民意调查计划本年中的调查,便显示出香港市民对「香港人」和「中国人」所持态度:调查指六成三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广义的「香港人」;四成选择了「香港人」和「中国人」的混合身份;三成半则认为自己是广义的「中国人」。
由此可见,香港市民并没有必然抗拒中国人的身份;但若掌握权力者硬要把国家的观念推到极致,或力图把国家与人民对立起来,诸如是以国家之名而削弱言论自由、宗教自由等,自然会令人们对高压强迫的手法反感。
基督君王节,既道出信众当把基督重置于生活的首位,也邀请我们合力建设地上天国,持守真理,活出领洗时的司祭、先知和君王职务——君王职务就是活出基督徒的信心和自尊,愿意与教会一起服务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