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梵关系

建立天主教圣统制之意义与影响-一个台湾教友的意见

时间:2017-01-21  来源:鼎 2016年 冬季号 第36卷 总第183期  作者:陈方中 点击:
台湾以「中华民国」名义与教廷维持的外交关系,在民进党于2016年初取得行政与立法的绝对执政权后,是否会发生变化?相关的疑虑从2015年下半年即已浮现,因为民调已显示了未来选举的结果。其实,认为台湾与教廷的外交关系将有变化,并不始自今日,自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取代中华民国得到联合国的中国席位后,45年来传言不断。在近来教廷积极公开与中国政府接触的情况下,似乎目前处于最接近建交的状态。
 
我本人的专项是历史,按道理关注的是过去,不该对现状或未来发言。但由于对中梵外交涉及历史的研究,自然对由过去延伸到现在的状况有一些想法或理解;但这些理解不算是专业性的,也不能代表教会,只能说是个人的意见。
 
一‧台湾(中华民国)政府的外交处境
 
中华民国政府自1971年丧失联合国的中国席位后,外交即节节败退。过去经贸力量强大时,还勉强以所谓的金钱外交维持,但当最主要的敌手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大后,台湾即逐步处于无大型邦交国的状态。除了中南美洲及几个小型非洲小邦,台湾在欧洲就仅剩教廷一个邦交国。因此在传统的或正规的外交思维中,维持教廷外交关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外交是维护或扩展主权不见硝烟的战争,外交战失败就已丧失国家颜面,更遑论连邦交都转向敌手中国。在外交战中传统的做法是争取权益,挖敌手墙角,因此减少教廷与中国的接触,也似乎是台湾与教廷外交的重要手段。但这些传统的观念,其实不尽符合台湾真正的外交做法。
 
可以用一个问题来说明台湾实际的外交做法:台湾与美国或与教廷的外交关系何者重要?答案很简单,当然是与美国的关系重要。在台美关系中有政治、经济、军事等不同范畴,可是与教廷只有宗教而已,而且是人数有限的天主教。但与美国的外交关系是非正式的,而与教廷的外交关系是正式的。类似的关系有与日本、韩国、法国、欧盟等,其重要性都超过台湾与教廷外交关系。当台湾面对不可回避的对手——中国,在没有办法取得正式外交关系的处境中,台湾的政府以务实的做法,与这些或重要或邻近的强国建立实质的「准外交关系」,虽然这些国家没有正式承认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但在某种意义上,台湾是被承认的。例如仍可签署某些贸易协定,或是被接受出入境的护照,虽然其权益相当程度的有所缩减。
 
台湾真正重要的关系是两岸关系。实质上中国政府对待台湾的政府,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承认其身份的。例如在中国媒体上称蔡英文或马英九是「台湾当局领导人」或「台湾地区领导人」,意即中国实际上管不到台湾地区,这里有其「当局」。两岸的政治接触,创造了担任双方政府白手套的「海基会」与「海协会」,名为民间组织,但实际上由政府完全掌握。在这种意义上,这种关系也可说是准国与国关系。
 
马英九总统在任时,深知与中国关系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只是台海和平对台湾政经发展的绝对重要性,而且也包括台湾的务实外交处境。透过与中国政府的沟通,在过去数年间,大致上两岸处于「外交休兵」的状态,意即台湾不积极的创造新的建交国,而中国在双方的默契中,也不在台湾的建交初中挖墙角。例如巴拿马,或是本文主题相关的教廷。民进党政府相对的台湾独立倾向,不愿意说出两岸有「九二共识」,看起来有可能打破过去这一段时间的稳定状态,而有可能的中梵建交将是其中标志性的结果。
 
二‧教廷外交的特殊性
 
对于教廷来说,与世俗国家建交,主要的目的是增加天主教在此疆域中的影响力。教廷没有政治、军事及经济利益,对其而言外交关系的主要利益在教会生活,其次是由基督信仰产生的价值观,例如人道精神及信仰自由等。在信仰价值观方面,教廷虽然倡导,在诸如反对堕胎、反对死刑、反对安乐死等相关议题上表明立场,但未见其为此与相关国家断交,或者可以说教廷有不主动断交的外交原则。在天主教教会方面,教廷派驻在当地的大使,其主要功能是代表教宗联系及管理当地的教会,协助本地教会与政府沟通等。世俗国家与教廷的外交关系,与一般国际关系比较,也相对简单而轻松。驻梵蒂冈大使通常是清望之职,许多国家亦不怕以天主教徒出任,因已将天主教教会视为一般人民团体。在此概念下看台湾与教廷的外交关系,除了天主教教会的相关事务,其实也相对简单而轻松。只是台湾在欧洲仅有教廷这个邦交国,其他都是非正式外交关系,因此中华民国与教廷的外交关系又加上了「能见度」这一目的。这个目的在传统及正规的外交关系中是重要的,但在实质外交中,其重要性比不上那些有经贸往来且有利益可交换的欧美大国。
 
在中国与教廷的历史关系中,有一段时间是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1922年刚恒毅以宗座代表的身份来华,代表教宗管理中国教会,也如同外交使节一样,与中国政府多所接触。其后蔡宁在1933年接任,两任宗座代表的期间自1922至1946,正是中国教会摆脱帝国主义色彩,建立本地教会的阶段。这主要是说明,一般俗世的国与国外交,并不是教廷外交的最重要目的,教廷外交最重要的目的是建立及维系普世教会与地方教会的关系。在此目的上,也不一定需要正式的教廷大使,非正式的宗座代表也可以达到类似的功用。因此以台湾教会为对象,与教廷有正式外交关系与否,对台湾教会影响不大。
 
另一个教廷与台湾外交关系的特殊性,在于他在台北的使馆是「驻中国使馆」(Internuntiatura Apostolica in Sinis)。在1952年教廷驻华使馆迁到台北来时,教廷当时是将中华民国政府,当成代表中国的政府。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取得联合国的中国席位后,教廷虽然立即将大使撤走,但经于斌枢机及罗光总主教的奔走,一两年后教廷确定继续维持在台北的大使馆,但仅派代办处理与政府交涉及与台湾教会的联系事宜。近几年来,没有总主教头衔的代办,在某种程度上指挥台湾教会的总主教与主教们,感觉起来位阶不够,或是台湾教会主教们的尊严受损。但另一方面这些驻华使馆的代办,离台后通常都出任教廷驻某国的大使,例如上一任代办陆思道(Paul Russell)蒙席,即出任教廷驻土耳其大使,因此可以将近年这些代办当成准大使。
 
三‧教廷、中国、台湾三边关系
 
将教廷放在前面是表示以教廷的角度,看其与中国及台湾的外交关系。在正式的说帖中,教廷表明其遵守国际外交主流的「一个中国」原则。这是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进入联合国后,教廷立即将驻华大使撤回的原因,但是中国迟迟未与教廷商讨将大使馆重设于北京的议题,因此在「台湾是中国一部份」的概念下,仍暂时将使馆停驻于台北,只是这一暂时已45年。不设大使是表明台湾的地位不足以代表全中国,代办的地位有些像是一般外交中一个重要城市的总领事,因此台湾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是被边缘化的。按照一个中国原则,前教廷的国务院长索达诺(AngeloRaffaele Sodano)枢机,可以振振有词的说,只要北京同意,教廷可以将驻台北的中国使馆,立即迁移到北京去。
 
但是此种一个中国原则只是教廷对华外交的一个面相,或更好说只是名义上的。一个中国原则是在遵循国际外交主流下形成的,但实际上国际外交如前所述,大致上是将中国视为中国,台湾视为台湾,虽然其中台湾是非正式的。难道教廷体会不出国际外交的真正潮流吗?观察教廷的实际作为,可以看出其作为不一定与其宣称的相同。例如:驻台北的代办似乎并不直接与中国大陆的教会事务有关,他只管理台湾教会的事务,并只与台湾的政府官员接触往来,并不直接涉及中国的政教事务,此类事务是由所谓的香港代办处理的。又例如,教廷在两岸之间经常采取平衡处理的方式,最近在台北故宫举行的「天国的宝藏」展,展出教廷圣器室六十余件文物,就被认为是在文化层面强调与台湾的交流,而于此同时,教廷与中方对话的代表则前往北京,进行一轮轮的商谈。凡此种种,都可看出教廷对两岸的不同政府,有其做而不宣的另一种原则。
 
在前述互相竞合的两种原则下,教廷一直期待与中国建立或也可说是恢复外交关系,但主动权不在教廷这边。北京方面四十余年来并不想跟教廷建交,才是中梵关系不能建立的真正原因。中国政府从一般外交的思维出发,与教廷建交并没有重要性,过去在没有外交关系的前提下,中国政府数十年来达成了她控制及弱化中国教会的目的,难道她愿意为了与教廷建交,而减少她对教会的控制吗?虽然从外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天主教会对国家没有任何威胁,中国政府是对着空气在耍大刀,自己给自己制造一个想像的敌手,这是题外话,不是本文的主题。但若中国政府的基本思维如此,她不会愿意减少对宗教的控制,那她就不应该与教廷建交,免得给自己搬上不必要的大石头。除非,对中国政府来说,与教廷建交有宗教信仰之外的其他目的。
 
台湾在这三边关系中,基本上处在说不上话的位置。所谓教廷与中国建交前,必须先与台湾断交的说法,只是中国政府的外交辞令,用来合理化现况而已。另一方面台湾的外交官员近年来已了解此种处境,在教廷与中国政府接触时不给予压力。同时对教廷的宗教及人道目标,以象征性的捐助及言论表示支持。然后与在罗马念书的中国神职及修女,保持频繁且友善的接触。对教廷而言,台湾外交官友善且理解的做法,其实也会形成一定程度压力,她必须在与中国政府的沟通当中,得到她想要的宗教自由,或至少相当程度的松绑。否则,为何要与中国建交呢?
 
四‧我们的态度
 
在中梵建交影响下的台梵关系,从信仰的角度出发,中国政府对待宗教及天主教的态度,才是我们最该关心的。如果藉由中梵建交,中国天主教教会乃至各种宗教,都能获得其应有的宗教自由,我们台湾的天主教教徒,都应该乐观其成。基督徒有爱国的权利,但一位基督徒的终极目标是走向天国,世间的国家有其局限性,如圣奥斯定所说,天主之城是超越罗马的。更何况前已述及,台湾的政府在此问题上其立场是:如果中国政府有宗教自由,我们并不反对教廷与中国改善关系。所以台湾天主教徒,不用在此问题上背负与政府不同立场的压力。
 
在教廷外交实际上是有关当地天主教教会的前提下,是正式外交关系也好,或是派遣宗座代表的准外交关系,对于台湾教会而言,说实在的,没有什么差别。我们更可以期待,基于对台湾政府及教会的尊重,教廷应该派出总主教级的代表驻在台湾,实际上提升对台湾教会的层级,改善过去虽有大使馆但仅派驻代办的不合理状态。转变期中,难免会有因情绪带来的某些阵痛,那就是台湾教会应该为我们的姐妹教会做的牺牲。
 
反之,若教廷一方在放弃了某些原则的情况下与中国建交,则不一定是我们所乐见的。这些原则是什么?重点有二,首先,天主教教会是主教制的,主教对其教区有绝对的管理权力,因此主教人选的决定权,是教廷一定要坚持的。其二,政教分离。中国现行对基督宗教的政策,是藉由各种层面的控制而弱化教会,若教廷在建交后让政府的控制机制仍然凌驾于主教之上,在政府目的不等同于教会目的的情况下,建交不会带给中国教会什么正面影响。1我们观察最近中国政府对教会愈益深入且持续的监督与干涉,基本上看不出有改变政策的意思,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廷应该思考建交能带给中国教会什么。而若不顾这些,又牺牲了台湾教会的感情,只为建交而建交,我们有权利对教廷的外交部门抗议。这不是信理问题,教廷若不能按教会的信仰原则及组织原则行事,我们当然可以表达立场。
 
五‧两个观察
 
作为一个台湾天主教徒,我比较关心教廷合理的外交作为,中国及台湾政府的态度不是我最关心的,但三边关系又彼此牵扯的,因此带出以下两个对中国及台湾政府的观察。
 
中国政府会因为与台湾关系的好坏而决定是否与教廷建交吗?如果中国的外交决策是理性的,应该不会如此。这只会短期给台湾当局制造一些挫折及困扰,同时更拉远了两岸的心理距离,实际上台湾已经很习惯于与各国间的非正式外交关系,国际间也已建立了与台湾的这种准外交关系。另一方面,如果中国要继续对中国教会的控制,建交实质上对中国没什么好处,因为建交多少要有所让步。中国政府真正需要思考的是:为何一定要控制教会?将教会当成伟大中国和谐社会的一个成员不成吗?我想普世教会衷心的期盼也就不过如此。
 
台湾政府会因为中梵建交而受到重大打击吗?其实也不会。首先教廷想与中国建交是公开的秘密,台湾的政府近年来应该已有备案。其次,前已提及与教廷的外交,能见度是最主要的,没有其他经济及政治重大利益,因此也不因此损失何种利益。只是台湾身为国际社会中的一个政治实体,且有相当的经贸实力,却老在强邻中国的压制下,不能名正言顺的与各国包括教廷往来,在心理上会愈益增加对中国的敌视感。但国际政治强者的话语权是现实的,在目前台湾只能与各国保持准外交关系的情况下,若想维系与教廷的正式外交关系,那就好好经营两岸关系吧。
 

来源:鼎 2016年 冬季号 第36卷 总第183期 中国圣统制70年庆 

上一篇:蔡英文致函教宗 重申两岸新四不原则下一篇:建立天主教圣统制之意义与影响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河北保定非官方教会十名神父被带走和“失联”
河北保定非官方教会十
当局要求教会禁未成年人进堂,否则不让开堂及接管孤儿院
当局要求教会禁未成年
闽东教区郭主教被驱逐出主教府,露宿街头;多位神父和老人家也无家可归
闽东教区郭主教被驱逐
以「独立」压制中国教会,同时欢呼中梵协议
以「独立」压制中国教
郭希锦主教:情愿被打压也不加入爱国会
郭希锦主教:情愿被打压
天津教区李思德主教逝世
天津教区李思德主教逝
教宗周三公开接见:合一并不消除合法的多样性
教宗周三公开接见:合一
宣化教区崔泰助理主教及副主教再次被政府人员带走
宣化教区崔泰助理主教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